今日,立冬
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初候,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
二候,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
中国古人根据以往的经验,以气候变化整理出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囊括了春夏秋冬四季,中国人根据节气进行播种,进行丰收,更以节气来调理身体,保证身体能够适应气候。而立冬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它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作为冬季的起始,立冬的养生很重要。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黄帝内经》
冬季气温骤降,草木凋零,万物蛰伏,休养、收藏则是这个季节万物的生活作息。藏,那应该如何藏,藏什么呢?
肝心脾肺肾五脏对应的季节分别是春、夏、长夏、秋、冬,冬对应的则是肾,《黄帝内经·素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到底是什么呢?黄帝内经也做出了解释“夫精者,生之本也。”
精,又称精气,是构成人体、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
而肾脏则是封藏精气的地方,肾精也就是人体最重要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的构成,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加之部分后天之精的充养而化成,而养精主要就是养后天之精。《黄帝内经》曰:“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不藏精则春天可能就会有温热病,这也是先人在总结之后得出的结论。
肾藏精,也即是冬应藏精。
冬季由于气温的骤降,人也会感受到寒意,因此冬季也需要注意保暖,保暖最重要的就是保护自己的阳气,《黄帝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护阳藏阳也就是立冬后需要做的养生。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黄帝内经》
秋冬气候干燥,冬季虽降雪,但水气结成白雪,故空气中的水气减少,人体感受到的就是干燥,故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另外五行中肾主水,所以立冬之后养阴是必不可少的。
那立冬应吃什么呢?
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应时节,立冬要补肾藏精、滋养阴阳,因此在吃喝上也以此为基础。
肾之色为黑,中医以黑补肾,而现实中黑色食材主要有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等等。
黑米可以滋阴补肾、健脾养肝;黑豆能补肝肾、强筋骨;黑芝麻可以滋肝养肾、明目黑发;黑枣可以平胃健脾、补肾填髓。
另《本草纲目》曰: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而秋后羊最为肥美,更是滋补中的上品,故不少地方也以立冬吃羊肉为习惯。
当然,干燥的气候,也需要润燥的食品,像白萝卜、梨、像白菜都是滋阴润燥之品,尤其白萝卜,在民间一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说法,这也与黄帝内经提到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立冬到来年立春,俗称“冬仨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立冬一到,气温会不断降低,日照也会继续缩短,冷空气频繁南下必然会夹杂着雨雪。裹好大衣,防寒保暖是必备,更加要注意防摔倒,也祝愿各位立冬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