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在《养生论》写到:“至夜卧时,用热汤下盐一撮,洗膝下至足方卧,以泄风毒脚气,勿令壅滞”。《肘后备急方》中也记载:“人之有足,犹如树之有根;人老脚先老,养生先泡脚。”脚部是人体足三阳和足三阴经交接的部位,分布着身体内各个器官的反射区,对于人体的气血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泡脚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疏经通络,解乏散寒,同时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改善睡眠,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一、冬季如何正确泡脚?
1. 选择足浴盆--足浴盆的选择要高一点,最好能泡到小腿的一半以上。足浴盆最好选用木桶,木桶比较容易保温,而且不宜与有中药材发生反应;
2. 选择水温--水温的选择要适宜,水温一般在38℃~43℃左右;儿童和老人的可在35℃~40℃左右,最好家人先试一下水温,防止烫伤;
3. 泡脚时间--泡脚的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左右,以脚部发红发热,全身微微出汗为止,切不可大汗淋漓,伤阴耗气;
4. 避免饥饿或饱腹--不宜饭前饭后,空腹时易出现低血糖症状,饭后易出现消化不良、脑部缺氧等症状。可选择在晚7点到9点或睡前1小时进行;
5. 注意清洁--泡脚前要保持脚部清洁,避免在泡脚时感染细菌或病毒。泡脚后也要将足部擦干净,特别是足趾缝之间,防止局部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皮肤干燥者可在泡脚后涂抹一些护肤保湿用品,以防止皮肤干燥引起皲裂。
6. 泡后可适度按摩--泡完脚足部角质层软化,血液充盈,可轻轻按揉脚部相应的腧穴或反射区以达疏经通络、行气活血之效。
二、冬季泡脚的作用
1. 促进血液循环--冬天泡脚可以扩张脚部的血管,加快脚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身体疲劳。
2. 去除寒气--冬天天气寒冷,用热水泡脚可以去除体内的寒气,起到驱寒的作用,使身体变得温暖。
3. 改善睡眠质量--用热水泡脚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作用。
4. 养生保健--泡脚可以调整脏腑功能,增加免疫力,增强抵抗力,起到活血化瘀,温补肾阳作用。
三、泡脚的禁忌人群
1、下肢动脉闭塞者--患有影响下肢血供的疾病如下肢静脉曲张、淋巴水肿、脉管炎等疾病,禁止泡脚。因为泡脚会引起局部的血管扩张,会加重闭塞部分的缺血,有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风险;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患者,泡脚需谨慎。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泡脚,水温应不超过38℃,时间不超过20分钟。对于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禁止泡脚;
3、足藓等皮肤病患者--特别时对于皮肤已经破溃的伤口,会加重皮肤疾病,造成伤口愈合速度慢或出现感染。足部患有疱疹、湿疹等疾病的患者也不宜泡脚,宜导致皮肤溃破、感染;
4、儿童、孕妇--如果常用热水给小儿洗脚,足底的韧带就会变得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维持,容易形成扁平足。女性怀孕后不宜泡脚,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5、心脏病患者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泡脚的水温过高或者时间过长,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有加重疾病的风险;
6、低血压、体质虚弱者--低血压、体质虚弱者热水泡脚容易产生头晕、心慌等不适感,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泡脚。
四、不同体质的人群应选用哪类中药泡脚?
体质类型 | 体质特点 | 可选用中药类型 |
平和质型 | 体质平和 | 可根据平时的状态和季节的变化适当选择; |
气虚质型 | 元气不足 | 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炒薏米等具有补气健脾类药物; |
阳虚质型 | 阳气不足 | 可选择干姜、艾叶、桂枝、黄芪等温阳益气类药物; |
阴虚质型 | 阴气不足,阳气偏亢 | 没有特殊情况,选用热水泡脚即可; |
痰湿质型 | 痰湿较重 | 可选择生薏米、芡实、荷叶、泽泻等健脾利湿化痰类药物; |
湿热质型 | 湿中有热(热性体质) | 建议直接使用热水即可; |
血瘀质型 | 体内有瘀滞 | 可选择当归、鸡血藤、、桑枝等活血通络类药物; |
气郁质型 | 体内有气滞的情况 | 可以选择柴胡、枳壳、青皮等疏肝解郁理气类药物; |
特禀质型 | 极易过敏 | 用中药泡脚须慎重,防止过敏;泡脚选择用热水便可。 |
五、家庭常用泡脚的中药
1、白醋泡脚--防治脚气、脚臭,润泽皮肤,软化角质;
2、食盐泡脚--温肾助眠,消除疲劳;
3、生姜、艾叶、红花、桂枝等泡脚--经常胃部寒凉、四肢不温者以及寒凝血瘀痛经的女性可以使用。但是一定要适当即止,不可长期大量的使用;
4、茶叶泡脚--茶叶具有吸附异味以及收敛的功效,里面所含有的儿茶素,具有杀菌消毒的功效,同时也能够祛除脚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