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是我国第六个“胃癌关爱日”,
今年的主题是“护胃健康,远离胃癌”。
活动旨在促进胃癌知识普及教育,
增强胃癌早筛查、早诊治的意识,提高全国人民健康水平。
来源: Freepik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位列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4位,死亡率的第3位。可见,胃癌的防治形势严峻。
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全国癌症报告》中显示,2022年我国胃癌新发35.87万例,死亡26.04万例,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5.41/10万和18.44/10万。胃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别和年龄差异特征。具体而言,60~74岁为胃癌的高发年龄段,且男性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胃癌预后较差,近年来我国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易发生胃癌的诱因——
1、环境因和饮食因素--经常使用霉变食物、腌制烟熏食品、咸菜及过多摄入食盐等,都可以增加患病风险。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将过量盐份摄入列为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老年人因泌酸腺体萎缩常有胃酸分泌不足,导致胃内细菌增加,会促进亚硝酸盐类致癌物质产生,长期作用于胃粘容易导致癌变;
2、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相关性,胃癌高发人群的Hp感染率高;而Hp抗体阳性的人群发生胃癌的风险要高于阴性人群;EB病毒和其他感染因素也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生;
3、遗传因素--胃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一级家属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2-3倍,也可能与家庭共同的生活环境相关。但少数胃癌属于“遗传性胃癌易感综合征”,其中浸润性胃癌有更高的家族发病倾向;
4、癌前状态--癌前状态分为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前者是指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有发生胃癌的风险;后者是较易转换为癌组织的病理变化。常见的有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病理改变,胃息肉、胃溃疡、残胃炎等良性疾病。
5、不健康生活因素--长期饮酒、吸烟是诱发胃癌的危险因素。酒精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经血液循环到达胃部,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害,增加患胃癌的风险。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比非吸烟者高2倍以上。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会导致胃部组织发生异常细胞增殖,从而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胃癌的常见临床症状——
胃癌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在进展期或者发生转移时才会出现不适症状,但有些症状容易与其他相关疾病混淆,需要仔细的鉴别诊断。
易发生胃癌的高危人群: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1、居住于胃癌高发地区;
2、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病史;
3、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血清Hp抗体、粪便Hp抗原检测任一阳性;
4、吸烟、重度饮酒、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等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5、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
胃癌的主要筛查手段:
主要包括血清学筛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镜检查等。胃镜及其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不推荐使用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PET检查、血清学筛查等用于单一的胃癌筛查。
胃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频率:胃癌高风险人群应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有下列病变者建议缩短筛查间隔:
(1)局限于胃窦或胃体的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患者,每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萎缩累及胃底或全胃,每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每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每3~6个月进行1次内镜检查。
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胃癌?
1、调整饮食习惯及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熏制、腌制及高盐食物;不吃过热、过硬食物;保持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在家或者外出吃饭可以选择分餐制或者使用公筷;
2、积极治疗胃病--像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病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发展成为胃癌。对于以上疾病,应规范治疗,定期复查;
3、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4、定期筛查与检查--定期进行胃癌筛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途径。建议40岁以上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进行胃癌筛查,特别是内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癌前病变,降低胃癌风险;
5、保障粮食安全--做好家中储粮的防霉去霉工作,保护食用水的卫生;
6、积极进行普查--对高发区及高危人群应该进行常规对的胃癌科普及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