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以寒冷为主要特征,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这个季节充满挑战。一方面,冬季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需要格外注重养心;另一方面,冬季也是 “冬令进补” 的好时机。
图源:freepik
从中医角度来看,冬季的主要邪气是寒。寒具有以下特点:
1. 寒主收引:人体受寒后会有 “往内收” 的感觉,表现为筋脉拘急、关节痉挛疼痛、关节活动不利等。同时,血管收缩会导致血压升高。
2. 寒性凝滞:血液流动会变慢,不够畅通。冬季血流减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3. 寒伤阳气:在冬天,有些人会出现手脚冰凉、倦怠不想动、夜尿增多等症状,这些都是阳气受损的表现,也就是寒邪所致。
对于心脏不好的人来说,冬季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关注血压:天气寒冷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容易上升。血压波动容易诱发脑卒中,因此高血压患者在冬季应每天测量血压。如果收缩压经常超过 140mmHg,应在医生指导下增加药量,以稳定血压。此外,《黄帝内经》中提到“冬三月…… 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冬季起居应早睡晚起,待太阳升起后再活动。然而,很多老年人在冬季早晨起得很早,先去锻炼,回来后吃完早饭才吃抗高血压药。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锻炼时血压已经升高,而抗高血压药吃得太晚容易出问题。研究表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在早晨 6 点至上午 9 点发病率最高,这个时间段是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 “交接班” 的时间,最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冬季锻炼不要选择在早晨。
2. 防止心脏受损:中医认为 “五脏配五行”,即 “肝、心、脾、肺、肾” 对应 “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心脏不好的人通常是 “火” 出了问题。心脏受损会导致阳气受损(阳虚),阳气不足则会出现内寒。急性和慢性劳损会使人体阳气虚衰,内寒上升,就像火炉里的火不足,水烧不开,感觉很冷。目前,我国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居首位的是冠心病,即心血管堵塞。其中,急性损伤以心肌梗死为主,慢性损伤以心力衰竭为主。心力衰竭是所有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从中医角度来看,心肌梗死患者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阳气暴脱(一下子过世或休克)或心阳式微(病情危重)。如果胸痛患者在发病后 2 小时内打通血管,损伤通常较小,一般只是心气受损。心力衰竭患者在初期通常是心气受损、阳气不足,随着病程进展,阳气越来越少,心脏功能越来越差。如果把心脏比作 “发动机”,最好能一下子打出大于 60 分的血液;如果只能打出 50 分,就比较勉强;如果只有 30 分,就会出现很多症状,如喘息、水肿、心慌等。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以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有了介入手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目前的治疗步骤包括危重急症的处理、保护心肌和心脏功能、防止心脏进一步受损和衰竭,以及最后让心脏康复。在治疗过程中,补心气、护心阳尤为重要,这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良好切入点,能提高疗效。因此,医生团队通常会在手术前给患者使用一些中药来保护心阳,术后再进行调养。
那么,面对外寒加内寒,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温阳散寒。很多患者认为 “药不如食”,但如果只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可以吃点保健品或进行食疗。如果已经患有疾病,就应该先把病治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补。需要注意的是,食疗不是每天都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