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医学看不寐

health-xq 133 0

不寐,即中医所说的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症状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不寐在《内经》中被称为 “不得卧”“目不瞑”“卧不安”。

图片2.png


传统医学对不寐的认识

(一)历史记载

传统医学对不寐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素问・逆调论》就有 “胃不和则卧不安” 的记载。

汉代张仲景将不寐的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并提出 “虚劳虚烦不得眠” 的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对不寐病因的认识。

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不寐》中将不寐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为不寐的辩证分型提供了重要依据。

戴元礼在《证治要诀・虚损门》中提出 “年高人阳衰不寐” 之论,强调了年龄与不寐的关系。

清代冯兆张在《冯氏锦囊秘录・杂证大小和参卷十二》中提出不寐的病因与肾阴盛衰有关,从肾阴的角度探讨了不寐的成因。

(二)病因病机

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常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阴阳不交、营卫不和、脏腑失调,从而引起失眠。

不寐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脏腑关系密切。

  • 心主神明,心神安定则能正常睡眠,心神不安则会出现不寐。

  •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扰动心神,则会导致不寐。

  •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也会引起不寐。

  • 肾藏精,主水,若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也会出现不寐。


    传统医学治疗不寐的方法

1、传统经典治不寐

A.《黄帝内经》治不寐

《内经》以营卫的运行来阐释人体睡眠的生理机制。卫气的循行受自然节律的影响,也决定机体的寤寐周期,是形成睡眠的重要的调节机制。《灵枢.邪客》中记载了不寐的治疗的基本原则,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有祛除肠胃湿痰壅滞、调和营卫的功效。

B.《伤寒论》治不寐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不寐的病机主要有热扰胸膈、阴虚火旺、阴血亏虚、内热炽盛、胃津亏损及阴盛阳脱等,临证用栀子豉汤、百合地黄汤、黄连阿胶汤等方治疗。而《金匮要略》也指出“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是最早记载酸枣仁汤治疗阴虚性失眠的书籍。

2、从脏腑辩证论治失眠

A.从心论治--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从心治不寐当分清虚实,心之实主要是邪热扰心、痰热扰心、淤血内阻等,临证分别采用栀子豉汤、温胆汤、血府逐瘀汤等加减;心之虚证则分为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新阴虚等,一般采用安神定志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养心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治疗。但是辩证时应以心为主,不能单独治心,且兼顾其他脏腑。

B.从脾胃论治--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脾胃与心络相通,脾胃运化正常,则化生血液功能才正常。《内经》也有言“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因此,许多临床的医家采用调和脾胃的方法治疗不寐,如中焦湿热以甘露消毒丹为主方加减,痰浊内扰方选黄连温胆汤,食滞胃脘则治以保和丸,中焦痞结选用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汤加减等等。

特别是现在生活节奏快、精神生活压力大,加之人们多嗜食肥甘厚味,易因情志不畅、肝胆疏泄失常致使木郁不舒,伤及脾胃,因此在治疗中应从胃不和及痰热着手,使“邪去则正安”。

C.从肝论治--肝主条达,有梳理气机、调节情志、藏血安魄的生理功能。肝气郁结,则日久气郁化火,火邪扰及心神,而致神不能安其室而致不寐。《张氏医通》曾说“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因此不寐者如若以情志变化、精神刺激为主,则多从肝论治,治以清肝泻火安魂。

D.从肾论治--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化血,为脏腑之本。如若不寐者先天禀赋不足,又素体阴亏,或因房劳过度,则可致肾阴耗损,水火失济,心火独亢,扰乱神明,导致失眠。

3、推拿治疗

传统医学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运周推腹法是通过对脾经进行推拿达到健脾和胃的作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能奉心化赤,心血充足,故神志得安。

4、耳穴压豆治疗

耳穴压豆法是基于耳针疗法的一种中医传统疗法,是对患者耳廓上的穴位和反应点进行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对耳穴进行刺激可整体调节中枢系统,提高日间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5、五音调神法

传统医学认为五音与五行相对应,五音调神法治疗不寐,关键在于调神,督脉具有醒脑安神的作用,通过对百会、神门、印堂进行针刺结合聆听五行音乐对不寐进行治疗,是对心神进行调治以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

声明:本站内容除标明“原创”、“独家整理”外,均来自于网络公开信息收集,仅供学习使用,本站少数附件需自愿赞助后才可下载,该费用并不是直接用于购买附件,而是作为公益赞助自愿支持本站服务器及网站运维,请您知晓。如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vip@health.net.cn告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撤销文章并表达歉意,期待我们共同促进医学行业信息交流和发展,感谢您的支持。 立刻扫码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