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缩略语...................................................... iv
前言.........................................................v
摘要........................................................vii
第一章 简介.................................................. 1
第二章 健康和发展状况........................................ 2
2.1 健康和发展的主要成果................................. 2
2.2 存在的挑战........................................... 3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2
第四章 中国-世卫组织合作的战略议程 ......................... 14
4.1 战略议程的制定...................................... 14
4.2 整体目标和六大战略重点.............................. 14
第五章 战略议程的实施....................................... 20
5.1 实现方式............................................ 20
5.2 对世卫组织秘书处的影响.............................. 22
5.3 《国家合作战略》之战略议程的监督与评价.............. 22
附录 卫生数据来源........................................... 23
参考文献.................................................... 24
缩略语
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CCS 国家合作战略
CFDA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GDP 国内生产总值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
IHR 国际卫生条例
MDG 千年发展目标
MDR-TB 耐多药结核
MERS 中东呼吸综合征
NCD 非传染性疾病/慢病
NHFPC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SARS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DG 可持续发展目标
TB 结核病
TCM 传统医药
THE 卫生总费用
UN 联合国
UNAIDS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UNDAF 联合国对华发展援助框架
UNICEF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WHO 世界卫生组织
WHO FCTC 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前言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非常高兴发布新版《中国-世卫组织国家合作战略(2016-2020)》,它为中国和世卫组织未来五年所开展的卫生合作奠定了基础。本《国家合作战略》是由中国政府、世卫组织及其他主要利益相关方参与磋商得出的成果。其所确定的战略重点和方法,使得世卫组织能够支持中国加强其国家卫生服务系统,确保为人民提供公平、优质的卫生服务。本战略也致力于扩大中国对全球卫生的贡献。我们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世卫组织感谢众多中国对口合作机构、工作人员及其他各利益相关方对本《国家合作战略》的贡献。本着合作与团结的精神,我们期待着在未来5年中,携手合作,共同实施本战略,以改善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
摘要
中国经过35年前所未有的快速经济增长,有5亿人脱贫,目前已步入中上收入国家之列,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发展阶段。中国将重点着眼于更公平地分配国家繁荣发展的成果,更加强调在健康前提下的人类发展。无论是在物质、技术还是在人口方面,今日的中国与50年前的中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人均期望寿命不断增加(76.3岁)(1),在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了空前进展,基本医疗保险几乎实现全民覆盖(已覆盖95%的人口),卫生总费用在过去20年中增加了将近40倍,达到GDP的5.6%(2)。中国人民比50年前活的更长寿、更健康。
尽管取得了上述进步,但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健康指标和人均卫生费用仍存在一定差别。高额自费支出是妨碍卫生服务公平可及的主要因素。7000万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之下(2),而这其中40%的贫困都与健康有关。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到2053年,中国将有4.87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35%(3)(2011年为13.7%)(4),70%以上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2014年为54%)(5)。大规模城市化和富裕程度提高,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以及过去和当前高度依赖工业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的环境恶化,更加剧了疾病谱向非传染性疾病(NCD)转化。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已占中国人口总死亡数的85%(6)。虽然目前传染病占疾病总负担的比例已较低,但耐药问题(包括耐多药结核和广泛耐药结核)、病毒性乙肝和丙肝的流行以及千年发展目标议程中未竟的领域,如艾滋病治疗和生殖健康服务全民覆盖的问题,仍是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重要领域。
此外,在最近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为卫生和非卫生部门制定的2030年目标可谓雄心勃勃,这都需要及早制定跨部门计划。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但为13亿人民提供更加优质、可及的卫生服务,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活跃自由的市场经济使食品、药品和健康产业中出现了新的参与者来填补公共领域的许多空白,但这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和执行相应标准。
中国拥有庞大的互联网人口,2014年的互联网用户已达6.49亿,普及率为47.9%(7)。90%的网民都拥有社交媒体帐户,短信、语音消息和微博非常流行,并正在改变实时信息的共享方式。公众对健康问题更加关注,对医疗卫生用品及CCS中316.indd 7 2016-3-17 14:03:08viii中国──世卫组织国家合作战略(2016-2020)服务的消费也更加明智,这为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创造了机会。中国不再主要是一个发展援助的受援国,而是在自身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基础上,正在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合作伙伴。作为联合国和世卫组织的会员国,中国在现有的多边平台上表现积极主动,同时也是本区域及全球新机构和新行动的创始国。
中国不断变化的角色需求需要世卫组织做出新的响应,指导其未来五年的合作。本战略文件以对中国卫生现况及上一版《国家合作战略》执行经验的分析为基础,提炼了中国政府在《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6-2020)》中提出的工作重点、《联合国对华发展援助框架:中国(2016-2020)》、世卫组织《第十二个工作总规划(2014-2019)》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精神。确定优先领域时还考虑了中国作为世卫组织会员国所作出的承诺以及世卫组织与中国之间的现行协议。
以下描述了2016-2020年期间世卫组织与中国合作的6个战略优先领域。确定这些优先领域的基础是我们对缩小在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结果方面的差距、为全体人民提供优质可及的卫生服务所做出的承诺。
2016-2020年期间世卫组织与中国合作的6个战略优先领域有:
1. 加强卫生体系建设,实现全民健康覆盖;
2. 降低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风险导致的疾病和死亡;
3. 提高对食品安全和卫生产品与技术1的监管能力;
4. 推进健康城市运动,实现所有政策的健康承诺;
5. 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6. 扩大中国对全球卫生工作的贡献。
世卫组织通过支持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其相对优势和发挥其最大价值;可以协助为政策转变积累证据基础;可以就重要卫生议题开展高级别对话;可以利用其知名度和声望,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社交媒体的大众覆盖以及人们对健康消费态度的转变,引导健康信息的传播。
第一章 简介
《国家合作战略》(CCS)是世卫组织为支持某会员国的国家卫生政策、战略及规划而与该国合作的中期战略愿景。2015年,世卫组织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召开会议,对《中国-世卫组织过渡期国家合作战略(2013-2015)》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审查,并针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程、“十三五”卫生发展规划和《联合国对华发展援助框架》,讨论了2016-2020年的战略方向。
上述审查明确了世卫组织的优势和劣势,本《中国-世卫组织国家合作战略(2016-2020)》正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具体的修订建议包括:援助重点更具战略性,逐步减少正规预算支持的小规模项目的数量;采用与资金相关联的更有效的绩效评估,包括外部评价;加强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的沟通能力;提高世卫组织内部工作程序的效率。同时强调了定期重新确定优先的重要性,以反映中国不断变化的需要,并确保世卫组织全球和区域规划的统筹合作能更好地提供最优支持。
重新确定优先的工作于2014年展开,并计划在每个双年度开始前都将进行。重新确定优先领域的工作是与政府对口机构共同进行的,确定的标准包括中国的卫生需要、中国和世卫组织的兴趣与能力、其他可用资源以及其他卫生合作伙伴的贡献。
第二章 健康和发展状况
健康和发展的主要成果
过去35年中,中国进行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改革,从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转变为活跃的市场经济。2010年,以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同年跨入中上收入国家的行列。人类发展指数(HDI)从1980年的0.423提升至2013年的0.719(8),增长了70%,使得中国进入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之列,在187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91名。中国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增长的同时,又存在着差异。2014年,天津的人均 GDP是17126美元,而贵州省为4297美元(2013年)。中国政府已清楚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所带来的挑战(9),并将通过深化改革来应对这些挑战。
中国人口的健康已显著改善,出生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7岁提高至2015年的76.3岁(1)。这主要得益于:1)目标明确的公共卫生运动,降低了婴儿及儿童死亡率以及减少了传染病;2)经济状况的改善,有助于营养、教育和卫生服务资源分配的改善。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年的80/10万降至2013年的23.2/10万(2);住院分娩已成为常规。1996年至2014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已降低了75%。目前在中国的许多地方,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比美国和加拿大还低(10)。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1990年到2010年期间,5岁以下低体重儿童的数量下降了74%。中国先后实施了三项艾滋病防治五年行动计划,全国总体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到2015年底,总计为36.8万艾滋病病人提供了抗病毒治疗。滋病病死率降至5.6%,较10年前降低68.7%(11)。同期,中国实施了两期结核病(TB)防治十年规划,实现了世卫组织结核病控制策略全覆盖,结核病患病率由此减少65%。
根据世卫组织/联合国儿基会/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的全球指标,中国已经实现了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的国家目标(12)。2012年,中国消灭了孕产妇和新生儿破伤风;2000年,整个西太平洋区域宣布消灭了本土脊灰。2011年,中国发生了从巴基斯坦输入的1型脊灰野病毒疫情,但通过采取有力措施,保持了中国的无脊灰状态。中国通过对新生儿和婴儿及时接种,使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率从1992年的9.7%降至2014年的0.32%,减幅超过95%(13,14)。中国不再是致盲性沙眼流行国家,并正在按计划逐步消除疟疾、麻疹以及血吸虫等其他被忽视的热带病。开于2009年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有序进行中,已经接近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全民覆盖。2000-2015年期间,中国在实现卫生相关的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积极推动了《国际卫生条例(2015)》在中国的实施;2005年批准了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CTC)。存在的挑战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以下阐述了中国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挑战。
公平性
健康差异和不公平是中国未来数年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生活条件、生活方式、职业选择、消费行为和人的价值观等社会决定因素,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健康结果在城乡之间、不同人群(如流动人口和居民、少数民族)之间和不同地区(如东部和西部)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北京、上海、天津和浙江的预期寿命和其他健康指标均已超过韩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但广西、贵州、青海、西藏和新疆等地的卫生指标却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15)。农村偏远地区的妇女和儿童尤其缺乏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与城市相比,那里的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传染病、营养不良和贫血发病率都要高得多。中国的剖腹产率很高且仍在上升(16,17,18,19)。世卫组织2007-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剖腹产率可能达46.2%,但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20)。青少年生育率自2000年以来一直上升。
千年发展目标卫生议程的未竟事宜
中国艾滋病毒感染率低至0.06%,但在部分地区和特定人群中流行严重,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男男性传播增加明显。据估计,中国约30%
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不清楚自己的感染状况(21),因而难以向他们提供有效的防治和干预服务,增加了进一步传播的风险。中国的耐多药结核负担居全球第2位,治疗时间长、费用高,现行的医保政策保障水平有限,增加了耐药患者的医疗负担(22)。
肝炎负担
尽管中国在儿童乙肝疫苗接种、预防病毒性肝炎血行传播、预防甲肝和戊肝等经粪口途径传播的肝炎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慢性肝炎的负担十分沉重。据专家估计,目前中国约有90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约有2800万需要治疗。其中,约有700万人已进入肝纤维化晚期,急需治疗,他们属于肝癌的高危人群。此外,估计还有760万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23),其中250万人急需治疗。
慢性感染估计已成为中国主要的致癌因素之一,尤其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幽门螺旋杆菌等感染因素诱发癌症(包括肝癌)的可能性很高(24)。采取更多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不仅可减轻肝炎患者的负担,还能显著降低这方面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癌率。
非传染性疾病和老龄化社会
中国的疾病谱正在发生着快速转变。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呈迅速上升,估计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总数的85%(6)。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中国城乡地区的主要死因(25)。老龄化现在已成为全球问题,中国是首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老龄人口占全球老龄人口的1/5。到202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达2.5亿,占总人口的17.6%;到2053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升至4.87亿,占人口的35%(3,26)。人口老龄化加上快速城市化,进一步加剧了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增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吸烟、酗酒、高盐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身体锻炼等非传染性疾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十分普遍。全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7.7%(27),男女吸烟率差别巨大。中国有3.15亿烟民,7.4亿人暴露于二手烟,导致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吸烟是中国首位可预防的死因(28)。中国卫生计生委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9.3%。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烹调用盐摄入量为10.5克,高于世界卫生组织低于5克的推荐量(29)。20-69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为18.7%。2012年成人肥胖率为5.2,与2002年相比,上升了2.3%。2013年,中国6岁以下儿童的肥胖率为3.1%,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1.9%。2012年,18岁以上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30)。
精神卫生
精神卫生已成为中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31)。中国受过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明显不足,仅有精神病医生2万名。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将防治抑郁症、自闭症和痴呆、登记的重症精神病人管理率80%以上和治疗至少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列为重点目标。规划还提出对有经济困难的重症精神病人提供资金支持,并计划到2020年将精神科医生的数量增加至40,000人(32)。
伤害与意外
伤害是造成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2014年,城市劳动力人群的死亡率为37.8/10万,农村为55/10万(2)。排名前五位的致死性伤害和意外为:交通事故、自杀、跌伤、溺水和中毒(33)。在中国大陆,道路伤害已成为所有省份十大致死原因之一(15)。
环境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世卫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700多万人死于空气污染;此外,还有数万人死于气候变化相关的其他原因(34,35)。2015年12月在巴黎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21),为人类拯救地球、避免其受到严重、广泛而不可逆的损害,包括保护人类健康,提供了机会(35)。同样,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了环境对人类健康、生计和地球生存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空气与水土污染、水短缺造成的身心影响,给人们的短期、长期健康状态带来不良后果,如呼吸道疾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腹泻性疾病等。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包括PM2.5(空气中的细微颗粒)浓度过高。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希望通过关停污染严重的工厂、冶炼厂和转用环保型能源来减少煤炭消费,从而减少空气污染。在《规划》发布后第一批开展PM2.5监测的74个城市中,71个未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36)。政府2016年将专门投入25.7亿美元用于改善空气质量(37),并出台了治理水污染的行动计划,希望到2030年改善全国的水环境质量(38)。同时制定了积极进取的再生能源政策,争取到2020年将再生能源占能源总量的比例提高到15%。上述工作的实施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各部门的长期协调,需要对新法规实施的齐心协力的支持。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掌握环境污染与健康之间特定关系的最新证据、监测效果、摸索有效的干预措施、并对政策实施情况不断进行评估。
卫生安全与食品药品安全
中国人口众多,城市人口密度很大,货物、服务和人员的国际交换流通日益增加,这些都会增加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传染病的控制难度及其传播风险。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人感染甲型H5N1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埃博拉的防治工作,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中国还是最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十大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地理和环境因素,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和药品及违法添加或滥用化学成分的问题日益受到公众关注,并加重了中国的疾病和死亡负担。同时,这些事件造成了公众对中国食品和药品安全的广泛质疑。由于食品和药品的出口还会继续加大,因此,食品药品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内,还是一个国际问题。
卫生服务提供和筹资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NHFPC)是全面负责卫生工作的政府部门。过去2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上涨了40倍,从1990年的747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3年的3.1868万亿元人民币(用当前汇率换算,约合5399亿美元)。(2)2013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6%。2014年,个人卫生支出比例约为34%。2013年人均卫生支出为2327元人民币(约合358美元);城乡之间人均卫生支出差距较大:城市地区为3234元人民币(约合497美元),农村地区为1274元人民币(约合195美元)。(2)中国拥有一个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方政府管理下、以医院为主体的庞大的卫生服务提供体系。在全部服务收费中,住院服务收费占比最高,2010年为61.6%(41)。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有97.44万家医疗卫生机构、979万名医务人员、618万张床位。平均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4.55张床位、2.04名执业(助理)医师和2.04名注册护士。床位数和医患比均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41)。传统医药是中国医药卫生体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政府致力于以协调和互补的方式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增进民众健康。目前,中国的传统医药事业已初步形成了服务、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发展的综合格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中国的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到2015 年,医保覆盖约95%的人口。流动人口往往不享受异地医疗保险。中国已建立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该系统能够发现并应对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能管理并监测国内主要传染病。中国有决心提高卫生信息一体化并促进电子健康(e-health)发展,但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迄今依然缓慢。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中国面临着在疾病与人口快速转型期为13亿人口提供可负担的优质服务的挑战。中国的卫生服务系统以疾病治疗为导向、以医院为主体,各级机构之间缺乏合作,难以提供连续的、一体化的服务,特别是缺少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等预防性服务。基于上述原因,中国政府于2009年启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40,41)。改革目标是要大幅增加卫生投入,到2020年前为全民提供可负担、合理、有效的卫生服务。经过6年实施,中国已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通过政府补贴保险的方式使患者自付比例从2000年的59%下降到2013年的34%(2),且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中国自2009年以来有序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先后颁布两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1年,基本药物制度提前实现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覆盖。目前已基本覆盖全部村卫生室和部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促进了供应并降低了多种基本药物价格。2014年,中国在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并推动通过了《获得基本药物》的WHA67.22号决议。政府还投入了大量资金,扩大或升级各级(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增加医务人员数量和提升其技能。世卫组织正在协助中国起草首部国家《卫生法》,为中国更好地制定医改政策提供法律框架。医改遇到的挑战包括:服务提供模式仍以医院为中心,相互割裂;基层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定位亟待对公共卫生等预防性服务进一步倾斜。要确保系统顺畅运转,宏观政策和制度环境也需要改变。应出台社会力量办医的明确指南;制定政策解决医改筹资问题,改变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刺激费用增长的、按项目付费的供方支付机制;提高政府部门购买卫生服务和监督的能力;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及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统筹规划。这些举措将提高效率并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政府正在应用国内外(包括世卫组织)的支持,来制定解决方案。“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将为战略方向和改革实践提供指导。
食品与卫生产品的监管
有序运转的食品药品监管机制,可确保食品和药品生产链的质量,对完善卫生系统的工作效果至关重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于2013年成立,目标是在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的同时,提高食品、卫生产品及技术的监管效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对食品和医药产品(包括中医药)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与国家食药总局一起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并与国家食药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一起共同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组织食品安全评估。2011年和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两次通过了世卫组织对国家疫苗监管体系的评估。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签署了《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意向书》,2015年又与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签署了关于药品监管与食品安全的合作框架文件。
发展援助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达到中上收入水平,其发展受援国的地位已经改变。中国获得的发展援助资金在过去20年中大幅减少,卫生领域也不例外。许多卫生发展合作伙伴近来已减少或终止了对中国的双边支持。同时,中国对其他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支持却有增无减,通过派遣援外医疗队、援建医院等卫生设施、捐赠医疗设备和药品、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形式改善了它们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能力,成为南南卫生合作的典范。
联合国在中国
目前,在中国设立代表处的联合国机构有23家,包括世卫组织。作为联合国国家团队,他们携手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支持。联合国驻华系统和中国政府共同商定并发布了《联合国对华发展援助框架(2016-2020)》
(UNDAF),明确了三个重点领域:
1. 减少贫困与公平发展;
2. 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对全球事务的参与。
各领域的预期成果如下:
1. 更多人,尤其是脆弱和弱势人群,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
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机会;
2. 由于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和可持续的绿色增长,更多人能够享受更洁
净、更健康和更安全的环境;
3. 提高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成效,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互利互惠。
世卫组织积极参与制定《联合国对华发展援助框架》,其工作与《联合国对华发展援助框架》的三大成果相一致,并致力于在落实《联合国对华发展援助框架》的成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联合国驻华机构通过主题小组协调各机构的合作。世卫组织是卫生主题小组的主席和艾滋病主题小组的联席主席。
世卫组织在中国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成立于1981年。35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情况发生着变化,世卫组织调整了对华合作的性质,以满足中国的卫生需要。2004年,中国卫生部(2013年后改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世卫组织签署了谅解备忘录,确定了重点合作领域,为之后的两期《国家合作战略》打下了基础。《国家合作战略(2013-2015)》涵盖了两年过渡期,使世卫组织的《国家合作战略》与中国的五年发展计划同步。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随着中国步入中上收入国家之列,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的人力和财力资源有所减少。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受到灵活经费有限的制约,需要将世卫组织在华工作及人员配置集中在战略重点上。世卫组织作为具有独特比较优势的牵头卫生合作伙伴,肩负着明确的职责,即:提供一个全球平台,作为各利益相关方的公正召集人,作为可信赖的卫生信息来源,作为国际标准、框架和公约的管理机构,作为全球专业技术和政策的数据库。
中国在全球卫生中的作用
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由于这一人口基数,中国改善本国人口的健康状况,就是对全球卫生的巨大贡献。中国在2010-2012年间积极参与国际卫生和发展平台,向多边机构捐助达2.85亿美元。中国是世界卫生组织执委会成员,同时也是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的理事会成员;中国还积极参与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年中国主办了“第五届中非圆桌会议”,切实参与卫生话题讨论并探索中非合作新路径。中国对卫生的重视还体现在履行国际承诺上,如《国际卫生条例(2005)》、《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中国2005年批准且已部分实施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等。
中国的成功经验还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国内政策时参考,通过南南合作解决这些国家面临的卫生问题。中国政府正在稳步增加对外(尤其是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济援助,通过派出医疗队、捐助医疗设备和药品、援建医疗机构、培训卫生人员的方式,帮助这些国家解决本国卫生问题。近些年,合作已拓展到疟疾控制等疾病防控项目。中国在应对西非埃博拉的过程中坚定发挥了国际领导力,向暴发疫情的西非三国提供了价值超过1.2亿美元的物资援助,并向疫区派出近1200名医务人员。中国医学专家还为非洲9国共计1.3万名当地医疗护理人员进行了埃博拉治疗的培训。中国拥有13亿的庞大人口,且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因此,中国对全球卫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落实,如:2013年确保及时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014年确保国家埃博拉防范预案就绪;协调22部委使全国285个口岸中的259个都采用《国际卫生条例》的标准要求。中国不断自查并加强应对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威胁的准备工作。中国共有65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其中59个在大陆地区,它们也在为国际卫生和安全作出贡献。中国生产的基本药物和疫苗正在以可负担的价格加速供应到全球市场。
阅读原文请下载: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206615/1/WPRO_2016_DPM_003_chi.pdf?u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