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办公室开会,基层健康管理这样做

健康强国 946 0
最近“健康中国”一词频繁刷屏,健康中国行动将成为指导人们今后健康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指南。


昨天,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继续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防治、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各专项行动有关情况。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介绍,在健康中国行动的15大行动中,慢性病防治行动占了4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是国际公认的威胁居民健康最主要的四大类慢性非传染病疾病。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降低这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将这个目标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指标。


慢病防控需提升基层能力


在防控慢病行动中该做些什么呢?雷正龙指出了答案。


第一,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也是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比如,不健康的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导致的超重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与肺癌、慢阻肺发生密切相关,过量饮酒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肝癌,同时吸烟是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健康饮食是血压、血糖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等。


因此,在四大行动中,我们在个人部分均倡导大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强调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希望大众主动学健康知识,树健康理念,习健康行为,从根本上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第二,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慢性病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干预越早,治疗管理的效果越好。


如发现的胃癌、食管癌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和4.3倍。


因此,这四大行动中,我们均重点突出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强调个人应该知晓自己的血压,关注并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面实施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扩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覆盖面。


癌症防治行动强调个人要定期防癌体检,密切关注癌症危险信号,政府和社会应当推进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开展癌症机会性筛查。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强调个人应该关注疾病的早期症状,定期接受肺功能检测,医疗卫生机构要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内容。


糖尿病防治行动强调个人应当关注个人血糖水平,定期检测血糖,政府和社会要促进基层糖尿病筛查标准化。


第三,规范健康管理是重点


慢性病病程长,一旦得病基本终身伴随。规范管理慢性病患者,可以平稳控制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让慢性病患者像健康人一样享受生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四大慢性病防治行动均突出了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强调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共管,同时倡导自我健康管理。


癌症防治行动强调个人要接受规范治疗,重视康复治疗,积极处理疼痛。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患者的康复指导,帮助患者进行疼痛管理、长期护理、营养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第四,基层能力提升是保障


慢病防治离不开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力,因此提升基层医疗能力是提高慢病防治水平的关键。


雷正龙指出,四大行动均对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服务能力提出了要求。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提出增加高血压检出的设备与场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配备血脂检测仪器;


癌症防治行动提出通过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中西部地区及基层能力,提高癌症防治同质化水平;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提出推动各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备肺功能检查仪等设备,做好基层专业人员培训,着力提升基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能力和水平;


糖尿病防治行动提出提高医务人员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早期发现、规范化诊疗和治疗能力。


基层药物配置需进一步健全


基层药物配备不齐全问题依旧存在,在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中,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防控水平的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指出,有些常见药物在基层的配置不是很健全,有些我们很熟悉的高血压、糖尿病似乎还好,也有不健全的地方,但是呼吸病,比如吸入药,到基层就很少见了。


实际上吸入药在国际上是一个非常常见、普通、普遍的药,对于慢性呼吸病,特别是慢阻肺和哮喘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病,这是一个基础用药,也是已经列为基本用药范围的国家基药。


但基层配备不足,而且存在使用意识和治疗规范性问题。


基层实际上是防治慢性病和常见病关键的场合,基层医务人员应当承担重大的责任,现在已经开始承担了很重要的责任了,下一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基层医务人员和专科医生一起共同努力。


促进健康中国行动的主力是基层,随着行动的逐步深入,基层医疗市场将进一步被打开。


声明:本站内容除标明“原创”、“独家整理”外,均来自于网络公开信息收集,仅供学习使用,本站少数附件需自愿赞助后才可下载,该费用并不是直接用于购买附件,而是作为公益赞助自愿支持本站服务器及网站运维,请您知晓。如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vip@health.net.cn告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撤销文章并表达歉意,期待我们共同促进医学行业信息交流和发展,感谢您的支持。 立刻扫码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