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因贪吃水果付出过怎样惨痛的代价?

健康强国 490 0


都说夏天是水果味的,

每一抹甜爽,

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多想多想畅快品尝,

哎呀,

刺挠、红肿!

谁料,

甜美水果也会是疯狂过敏原。




葡萄——


“怪我咯”



这两天,全网最性感的“嘟嘟嘴”刷屏了!


广西桂林一位父亲发布视频,称儿子因吃葡萄过敏,收获一张“香肠嘴”。视频中,当爹的全程没忍住笑,萌翻全场的男孩则一脸愁容,仿佛在说“怪我咯”!


不过笑归笑,敢问你是否也是第一次听说,吃葡萄都能过敏!


知道鸡蛋过敏、牛奶过敏、花生过敏、海鲜过敏,真没想到正当季的葡萄也来凑一把热闹!其实,葡萄过敏也不算什么稀奇事。网上跟医生咨询“吃葡萄浑身痒痒”“吃葡萄满脸疙瘩”的人,谁不是“一把辛酸泪”!


专家说

过敏是指外界致敏原进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一种异常的免疫反应。过敏反应最常由食物、药物和昆虫叮咬而诱发,在很短时间内便会出现症状。


如今水果过敏的人不在少数,但多数过敏反应症状较轻,出现口腔麻痒的不适感或口腔黏膜和嘴唇水肿,一般一两个小时就会消失。人体的过敏原有2万多种,而且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某些特殊体质的人群只要吃到葡萄,就出现过敏症状,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芒果——


不服来战



吃芒果过敏的,对桂林男孩的一朝走红,表示不服!


按理说,吃完芒果口唇红肿,是过敏的“标配”!按情说,香甜的芒果才是孩子们的最爱。哪里轮得上温吞吞的葡萄出尽风头!


“果王”芒果拍案而起,要为自己说道说道。芒果的蛋白质含量在水果中算出挑的,天生就带过敏潜质。不过就在日本和我国台湾闹腾得欢,欧洲芒果过敏的很少。


不熟的芒果脾气暴,熟透的芒果味道好,还不易引发过敏哟!如果你吃芒果的方式是“洗脸式”的,建议还是多珍重。自制一款芒果主打的“肥宅快乐水”,轻甜解馋又不用担心卡路里,简直太友好了!!


专家说

食用芒果后的过敏,大多是“芒果皮炎”。典型表现就是嘴唇肿胀,嘴唇周围及面部、身体接触到芒果汁液的皮肤会出现密集小红疹。


易过敏的人,还有皮肤娇嫩的儿童,要吃熟透了的芒果。最好不要剥了皮啃着吃,这样很容易吃得满脸都是。


芒果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切成小块用牙签直接送进嘴里,或打成果酱、果汁用吸管喝,尽量减少皮肤跟芒果亲密接触。如果芒果导致皮肤过敏了,马上用水清洗,症状严重就去看医生。




菠萝——


“作”出新高度



对过敏,菠萝的感情是复杂的。还真有一种病,就叫菠萝过敏症。论发病,菠萝脱不了干系,看看夏季菠萝上市时的过敏门诊就明白了。


菠萝这个带刺的小“作精”可不认栽!大概是因为菠萝这口酸甜过于招人喜爱,即便处理起来繁琐又头疼,但在“吃菠萝”这个领域,很多人还是贡献出了无限智慧。


为让唇舌无恙,菠萝肉全身泡盐水。菠萝榨个汁儿,瞬间就能满血复活。菠萝烤一烤,安能辨我是雌(水果)雄(蔬菜)?


但这些都阻止不了菠萝兴风作浪。在享用菠萝这件事上,过敏体质的人只好恨恨地说,菠萝这东西,麻烦又难搞!


专家说

菠萝也是一种容易引发过敏的热带水果。菠萝中含有菠萝蛋白酶,这种酶可使胃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加,胃肠内大分子异体蛋白质得以渗入血液,引发机体过敏反应。


孩子吃菠萝,若出现皮肤瘙痒、潮红、口舌麻木、喉咙痒的症状,再好吃也要立即停止食用。处理及时,两三天内可恢复如初。如果还想尝试菠萝,建议将新鲜菠萝切片,用盐水浸泡;或煮熟,高温可破坏菠萝蛋白酶,预防过敏。所以,将水果放在微波炉里加热30秒,这个应对水果过敏的“高招”可以有。



水果拼盘——


“就你这体质”



话说每种水果,都该有自己的性格,就像生活中的你我他。


好事的网友做了梳理,告诉你谁是越熟越甜的西瓜女,谁又是很难下口的柠檬精。谁身边没有任性、调皮,也可爱得不行的樱桃妹妹?以及自己已经很厉害了,却可以接受任何人的火龙果大姐姐?


但果盘里的水果真不是用来卖萌的,最埋汰水果的是你都没听说过的一些过敏症,叫做桃子绒毛性丘疹、香蕉呼吸道过敏症、草莓荨麻疹、肾功能型杨桃过敏、西红柿番茄红素过敏……


水果说:“我很无辜!就你这体质……”更无辜的是,有人不是先天过敏,而是吃着吃着,就就就就过敏了。


专家说

水果的过敏原不一定仅存于果皮里,果肉甚至果核都可能含有过敏原。而且,水果引发过敏的原因千差万别,大多源于水果本身成分,也不排除生产、储存、保鲜过程中的痕量农残等物质。


现在水果过敏的人不在少数,好在多数人的水果过敏反应症状较轻。如果吃某种水果曾经有过不适反应,那以后再吃这种水果时就要特别注意。对付水果过敏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回避过敏原。



虽有专家撑腰,

过敏一族仍表示,

笑不出来,吃不下去,

因为过敏真的太太太太难受啦!

人生已经这么苦了,

何必再难为自己!

好吃的水果那么多,

总有一款可以不作妖!


来源: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内容除标明“原创”、“独家整理”外,均来自于网络公开信息收集,仅供学习使用,本站少数附件需自愿赞助后才可下载,该费用并不是直接用于购买附件,而是作为公益赞助自愿支持本站服务器及网站运维,请您知晓。如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vip@health.net.cn告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撤销文章并表达歉意,期待我们共同促进医学行业信息交流和发展,感谢您的支持。 立刻扫码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