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子松根长茯苓,迟暮有意来同煮
——杜甫《严氏溪放歌行(溪在阆州东百馀里)》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作为中药,其能够治疗水肿少尿,痰饮眩悸,脾虚少食,便溏泄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
一如杜甫的诗句。其作为一种真菌的干燥菌核,茯苓生长于松树根上,我们平常在市场上见到的茯苓,或者切成片状,或者切成块状。
茯苓是一种广为人知的中药,而且茯苓作为一种中药,不仅仅是用在方剂之中,由于茯苓味道并没有苦味等等奇怪的味道,也没有其他的闻起来奇怪的味道,因此在不少地方都会用来最为一种汤料或者制成一种糕点。
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写道: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六淫在后世直至今日,也成为中医的一个基础理论之一,湿邪以重浊、黏滞、趋下为特征,其阻滞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常,而茯苓则是以祛湿为主的中药,所以在南方湿气重的地方,通常都会有食用茯苓的习惯。
“夫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于伤人。”——《太平圣惠方》
岭南地理特殊,南临海洋,北靠五岭,春夏多雨,天地湿热为主。由于岭南地区的湿热气候,当地人必然会有湿热体质,由于长居于湿热地区,这也就造成了当地人容易因内湿和外湿相结合而致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地人会自行在吃喝上用药膳来预防,岭南地区的人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加愿意依靠中医来治疗自己身体的不适。
也正因为对中医的信仰,当地也衍生出了药食同源的老火汤,“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则是当地人常说的一句话,而茯苓则是其中用的比较多的一个汤料。
茯苓薏苡仁赤小豆五指毛桃汤:
茯苓、薏苡仁、赤小豆、五指毛桃、生姜、猪脊骨
四神汤:
芡实、莲子、山药、茯苓、扁豆、冬瓜、红枣、海带、生姜、猪脊骨
......
以上均是岭南地区含有茯苓的用于祛湿的汤疗方。
当然由于岭南地区的老火汤容易导致痛风症状,当地也是痛风高发区,因此我们也要视自身情况而定。
“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儒门事亲》
而除了汤料,茯苓常用于糕点等制作,如茯苓饼、八珍糕、茯苓糕等等。
茯苓饼:
茯苓、老干淀粉、松仁、桃仁、蜂蜜、桂花
八珍糕:
茯苓、芡实、莲子、苡仁、山药、扁豆、麦芽、藕粉、白糖
茯苓糕:
茯苓、糯米粉
......
茯苓制作的糕点不仅祛湿健脾,更是蕴含着各种饮食特色。
“只有昨儿有粤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余外给了门上人一篓作门礼,你哥哥分了这些。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单取了这茯苓的精液和了药,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说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钟,最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红楼梦》
茯苓,作为一味中药,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作为一种食材,能够融入中国人的生活饮食之中,作为一个文化,能够给予古文情绪以及古人生活的精彩。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 茯苓一直作为上层阶级日常养生补品,红楼里的贾府,到慈禧喜欢食用的八珍糕,一直担当着富贵和良药的角色。时至今日,茯苓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而不少打工人也会用茯苓去泡水喝,以作为一种改善体质的习惯。
这也是我们做这个栏目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