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中,一组令人瞩目的数据揭示了我国慢性疼痛问题的严峻性——超过3亿人口正饱受慢性疼痛的折磨,且这一数字预计将以每年1000万至2000万的速度递增。慢性疼痛,这一看似不起眼的“隐形杀手”,已悄然攀升至我国健康问题的第三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一大隐患。
视频来源:人民日报
面对慢性疼痛,许多患者因对止痛药“上瘾”风险的担忧以及“是药三分毒”的传统观念,往往选择忍受而非积极治疗。尤其是女性群体,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更是倾向于默默承受疼痛。然而,长期忍痛不仅无法彰显“意志力”,反而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
长期忍受疼痛的危害
长期忍受疼痛,患者的心理健康首当其冲。疼痛的持续刺激容易引发抑郁和焦虑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患者的精神世界。同时,长期忍痛还可能诱发胃肠道问题,如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进一步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此外,长期忍痛并不能避免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反而可能因疼痛导致的应激反应削弱身体免疫力,使患者更易受到外部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更为严重的是,慢性疼痛还可能对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疼痛引发的负面情绪如同涟漪般扩散,波及患者的亲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交圈,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社交障碍等问题。因此,面对慢性疼痛,我们不能再坐视不管,而应积极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办
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方法用于控制和治疗慢性疼痛,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理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以及中医推拿针灸等。其中,药物治疗因其方便易得、患者接受度高而成为首选。止痛药作为有效的疼痛治疗手段,有多种使用方式可供选择,如口服、外用等。然而,合理使用止痛药至关重要,以避免不良反应和成瘾问题的发生。
非甾体类药物如西乐葆等,虽然能有效缓解疼痛,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胃肠道问题和肾损伤。对乙酰氨基酚(泰诺)也是常见的止痛药之一,但过量使用可能造成肝损伤。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患者应遵循医嘱,注意控制剂量和用药频率。阿片类药物如羟考酮、吗啡、芬太尼等,虽然镇痛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和依赖。然而,通过小剂量逐级滴定等方式,可降低成瘾风险,实现安全有效的疼痛管理。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镇痛方法已不再局限于药物治疗。各种介入微创治疗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提升了镇痛效果,还减少了全身用药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然而,不同治疗方法有其特定的临床适用范围,且每位患者的疼痛来源各异。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与专业的疼痛科医生进行深入沟通,综合考虑病情、医生建议以及个人意愿后做出决定。
小结
总之,慢性疼痛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第三大健康问题。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应积极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合理使用止痛药,同时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关系。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为慢性疼痛患者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