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护心,双管齐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指南

health-xq 265 3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如血糖控制不佳,很容易导致各种血管及神经病变。其中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并发症之,包括冠心病、中风、高血压、心脏衰竭和心肌病等。

图片3.png 

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比例高达1/3,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是一般人的2~4倍。

中国慢性病研究推算中国每年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死亡人数约为50万。虽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发展成心脏病,但长期高血糖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的损伤。此外,糖尿病还常伴随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吸烟、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等。

糖尿病对心脏产生的影响


1、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容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并加速斑块沉淀于心脏冠状动脉处,形成动脉硬化、增厚,导致负责输送血液到心脏肌肉的血管管腔变得狭窄,心肌因此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液与氧气,造成心血管疾病。长期高血糖也会导致心肌病变,增加心力衰竭和猝死的风险。

2、心脏神经病变--糖尿病会损害心脏的神经,包括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与舒张。这种神经病变易使心脏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降低,易引起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有研究证实,受神经病变影响,严重心肌缺血时可能只表现出乏力、头晕等非特异性表现;即便发生心梗时,也只有恶心、腹胀腹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到了心衰,也很难觉察到胸痛。数据显示,约75%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冠状动脉缺血。

3、高血压--相对于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在血糖和血压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血管病变,增加心脏负担,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疾病风险。


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时的预警图片2.png

如何“降糖”与“护心”齐行并进?

“护心”关键在于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在预防心血管并发症方面,应做到积极治疗,遵医嘱用药。兼顾血糖控制与心血管疾病防治,降低并发症风险;要控制或者避免引发血糖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血脂、血压、吸烟、饮酒、熬夜等等。

1、控制血糖水平--控制血糖水平是保护心脏的首要措施。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检测血糖,根据血糖变换及时调整诊疗方案,并且可以配合生活方式的调整达到稳定血糖的目的。

2、积极运动--适当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骑车等。糖尿病患者出现急性并发症或血糖波动大时,不宜进行运动。

专家还建议糖尿病患者进行抗阻训练,把有氧锻炼与抗阻训练相结合,对 2 型糖尿病患者更有益。研究表明,把有氧锻炼与抗阻训练相结合,能增强心肌力量,改善全身血液流动,降低糖尿病患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合理饮食营养均衡--糖尿病患者要遵循科学、健康的饮食原则,三餐定时定量。糖尿病患者饮食应以谷类食物为主,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中地中海饮食相对适合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和保护心血管,以全谷物、豆类、鱼肉、瘦肉、家禽肉、来自于橄榄油和坚果中的健康脂肪,以及大量果蔬为基础。

4、戒烟限酒--烟酒会损伤心脏血管内皮,引起动脉硬化改变,加快血管斑块的堆积,从而大大的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

5、控制体--超重或肥胖会通过代谢因素升高血糖和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适当的控制体重,血糖、血压、血脂等相关指标也会相应的下降,这些因素都可以长期使血管获益。

6、保持心情舒畅,释放压力--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也导致血糖不稳定。且患者在这种状态下,也不利于血糖的管理。可以通过朋友聚会交流、听音乐、读书、冥想、运动锻炼等方式缓解压力。

7、保持充足的睡眠--压力和睡眠不足都是这两种慢性疾病的杀手,建议成年人每晚保证 7 - 9 个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8、定期体检--糖尿病患者要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心脏检查,如心电图、血脂检查、超声心动图等,以便于及时发现心脏方面的隐患。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声明:本站内容除标明“原创”、“独家整理”外,均来自于网络公开信息收集,仅供学习使用,本站少数附件需自愿赞助后才可下载,该费用并不是直接用于购买附件,而是作为公益赞助自愿支持本站服务器及网站运维,请您知晓。如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vip@health.net.cn告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撤销文章并表达歉意,期待我们共同促进医学行业信息交流和发展,感谢您的支持。 立刻扫码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