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饮食禁忌大揭秘,真相出乎你意料!

health002 153 0

肚子饿了找东西吃,本是人的本能。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时常听闻各种关于空腹时饮食的 “禁忌”,诸如这不能吃、那不能喝。这些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今天就来为大家一一揭晓真相。

一、水果类

黑枣、柿子、山楂:有种说法称空腹时绝不能碰黑枣、柿子和山楂。这背后的原因在于,这些果实含有大量鞣酸(即单宁酸),它会与胃酸相互作用,进而形成胃石。不过,这里有个关键前提,得是生山楂(树上刚摘下的那种)、涩柿子以及大量食用黑枣才会出现问题。我们吃这类食物时感受到的涩味,正是鞣酸在 “作祟”,它会同胃酸以及果实里的果胶等在胃内凝结成硬块。曾有学者用人体胃液做实验,把咀嚼过的不成熟山楂团放入胃液,短短 15 分钟就成块了。而且,不光空腹时不能吃生山楂,吃饱后也不行,不少人在吃了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后,想靠吃山楂助消化,结果反倒引发胃石。所以,对于胃蠕动欠佳、胃酸分泌较多的朋友,尽量别在空腹时,或者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后马上吃山楂、黑枣、柿子等富含鞣酸的水果。但如今市面上大部分柿子品种都经过脱涩处理,健康人空腹时适量吃点,无需过度担忧。简单来讲,少量黑枣、熟透的山楂、甜柿子,日常适量食用并无大碍。

20250120-1.png

香蕉:一直流传着空腹不宜吃香蕉的说法,理由是香蕉富含镁离子,空腹食用会使血液中镁离子浓度骤升,影响心脏功能。但事实并非如此,空腹完全可以吃香蕉。其一,镁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不可或缺,适量摄入有益健康。其二,相较于其他水果,香蕉的镁含量虽相对丰富,可要是跟部分粮食、蔬菜比,就显得普通了,并非所谓的 “高镁食物”。其三,香蕉作为日常食物,并非微量营养素补充剂(像钙片、维生素 C 片之类),正常食用不会给身体吸收营养素造成麻烦。其四,人体血液自身具备调节功能,其微调的能力范围极大,哪怕吃再多香蕉,也很难突破这个调节阈值。

20250120-2.png

二、饮品篇

牛奶:有人认为空腹喝牛奶会引发腹泻、胀气,还会影响蛋白质吸收,喝了也白喝。真相到底怎样呢?一方面,喝牛奶确实可能导致腹泻、胀气,但这并非空腹所致,根源是乳糖不耐受。部分人在婴幼儿时期体内有专门消化牛奶乳糖的酶,随着年龄增长,酶逐渐消失,人体无法消化乳糖。而肠道中的一些常规菌群却能分解乳糖,这些菌群在 “享用” 乳糖过程中,就会引发腹泻、胀气。所以,不能把牛奶导致的肠胃不适都怪罪于空腹饮用。当然,乳糖不耐受人群空腹喝牛奶,症状可能更明显,毕竟此时肠道菌群更 “活跃”。另一方面,牛奶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有人担心空腹喝,牛奶蛋白质会直接转化为能量消耗掉,影响吸收。实则大可放心,当人体急需能量时,自身储存的蛋白质同样会被调动消耗。况且,牛奶中除了蛋白质,还有碳水化合物,非脱脂乳更是含有脂肪,含量甚至高于蛋白质。因此,只要没有乳糖不耐受问题,饿了就安心喝牛奶吧。

20250120-3.png

酸奶:关于空腹不能喝酸奶的说法,是担心胃酸会杀死酸奶中的有益菌,降低其营养价值。胃酸的 pH 基线值在 1 - 2,接近空腹状态,进食后会升高到 4 - 5,食物排空后又回归基线。虽说胃酸 pH 值在 4 - 5 时对有益菌伤害较小,但实际上,我们食用酸奶,主要看重的是奶的营养以及酸带来的独特质地口感,酸奶中的活菌并非核心优势。所以,对于酸奶中的活菌,有固然好,没有也不必纠结。即便有益菌在经过消化道时有损耗,其丰富的代谢产物依然能被人体良好吸收。要是想补充活菌,建议直接选用菌粉等专业有益菌制剂,更为明智。另外,空腹喝酸奶,还得留意它的 “凉”。由于大部分酸奶需冷藏储存,胃肠脆弱、敏感的朋友,最好等酸奶回温至室温后再饮用。

20250120-4.png

蜂蜜水、淡盐水:早上醒来,即便不觉得口渴,身体其实也处于缺水状态。夜间睡眠时,身体通过呼吸、出汗、排尿持续失水,据估算,睡 8 小时大约排水 450ml,这使得早上血液黏稠度升高,“三高” 人群面临较大潜在风险,急需用水稀释,而蜂蜜质地黏稠,此时饮用显然不合适。同时,清晨还是血压上升最快时段,血管对盐极为敏感,一杯淡盐水下肚,会让血管收缩加剧。所以,晨起第一杯最佳饮品非白开水莫属。

20250120-5.png

:空腹饮酒危害极大,它会刺激肠胃,加重肝脏负担,还易引发高血压等疾病。动物实验表明,长期餐前饮酒的小白鼠,大脑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区会出现损伤。可见,空腹确实不宜饮酒。

20250120-6.png

特别提醒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提及的这些空腹饮食相关问题,并非绝对会发生,而是针对大多数人的普遍情况而言。要想远离饮食不当带来的困扰,除了关注进食时间与食物种类,更关键的是练就强健体魄。毕竟,身体好,才能尽情享受美食,吃得开心又健康!


声明:本站内容除标明“原创”、“独家整理”外,均来自于网络公开信息收集,仅供学习使用,本站少数附件需自愿赞助后才可下载,该费用并不是直接用于购买附件,而是作为公益赞助自愿支持本站服务器及网站运维,请您知晓。如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vip@health.net.cn告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撤销文章并表达歉意,期待我们共同促进医学行业信息交流和发展,感谢您的支持。 立刻扫码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