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freepik
一、溯源国医节:守护传统医学的抗争里程碑
1929 年国民党政府卫生机构主管俞云岫在工作会议上抛出 “废止中医案”,妄图全盘否定中医中药,让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陷入生死存亡关头。此议案一出,在医学界激起千层浪,众多中医大家挺身而出,坚决捍卫中医尊严。上海知名中医师张赞臣先生借助刊物之力,呼吁各界抵制这一荒谬法案。
1929 年 3 月 17 日,来自全国 17 个省市的两百多个团体、三百名代表齐聚上海,召开大会强烈反对 “废止中医案”。在各界的强大压力下,国民中央委员会最终撤销禁锢中医的法令。为铭记这次意义非凡的抗争胜利,也为推动中医中药在国内乃至全球传承发展、造福人类,医学界将 3 月 17 日定为 “中国国医节”,它承载着中医从业者守护传统医学的坚定决心,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二、探寻中医发展脉络:从远古萌芽到现代交融
1、远古至史前:实践中孕育医药起源
多数研究学者认为,中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与疾病斗争的历程。如《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 “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矣” ,形象地描绘了早期人类探索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场景,展现出医药在实践中萌芽的过程 。
2、夏商至春秋:早期卫生认知初显
殷墟出土的约 16 万余片甲骨中,323 片与疾病相关,涉及约 20 多种疾病记载。同时,《尚书》《周礼》《诗经》等典籍对热病、昏迷、浮肿等病症也有初步记录。这一时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逐步加深,精气神学说、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基础理论开始萌芽,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埋下伏笔 。
3、战国至三国:理论体系初步成型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著作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它们从基础理论、疾病诊断、药物应用到临床治疗等多方面,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中医药学理论框架,标志着中医药学理论基本形成,为后世中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4、西晋至五代:中医学科全面发展
这一阶段,中医学各科蓬勃发展,众多经典著作不断涌现,如《新修本草》《针灸甲乙经》《经效产宝》等。这些著作涵盖药物学、针灸学、妇产科等多个领域,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的知识体系,推动中医在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上不断前进 。
5、宋元时期:官方推动与医家创新并行
宋代官方重视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经营药品,太医局作为最高医学教育机构,还诞生了针灸铜人等教学工具及《新铸铜人俞穴针灸图经》等成果。在临证方面,病因病机、法医、针灸等各科均取得突出成就,不同学术流派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
6、明至清(鸦片战争前):整理总结与温病学兴起
中医药文献整理工作成果丰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药物学之大成。同时,在与传染病斗争中,温病学派逐渐形成并发展,中医传染病学初步建立,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体系 。
7、近现代:中西医汇通与艰难前行
鸦片战争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自此形成了中西医并存格局。唐宗海、张锡纯等医家尝试将中西医理论和方法汇通,推动了中西医交流融合。但民国时期,受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影响,国民党政府采取废止中医政策,中医药发展困难重重。即便如此,中医药学术工作者仍努力进取,使中医药在困境中有所发展 。
图片来源:freepik
三、解密中医理论内核:传统智慧的精妙逻辑
1、精气学说:生命的原初动力
气被视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其运动形式 “气机” 包括 “升降出入”。中医强调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认为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之气紧密相连,气的运行变化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 。
2、阴阳学说: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阴阳是对 “对立统一” 或 “矛盾关系” 的细分,属于种属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其上位概念,阴阳则是下位概念。中医运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追求人体阴阳平衡 。
3、五行学说:人体系统的相生相克
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医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等手段调节各系统间的平衡,维持人体健康,如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脏功能正常有助于心脏功能发挥 。
4、脏腑学说:人体脏器的功能密码
脏腑学说聚焦于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了解各脏器间的协同与制约关系,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图片来源:freepik
四、解析中医诊断方法:洞察病症的独特视角
中医诊断讲究 “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神、色、形、态与舌象,推断内脏病变。闻诊则从听声音、嗅气味入手,依据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以及身体、排泄物气味,来分辨病情虚实寒热。问诊是全面了解病情的关键,询问症状、病史、发病经过等,对诊断疾病意义重大。切诊主要是脉诊,医者触按腕后桡动脉,依脉象变化判断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状况。
五、遵循四季养生:顺应天时的健康之道
1、春养肝:呵护肝气正当时
春季(立春至立夏)是肝的主季,此时肝气最旺,但肝脏也相对脆弱。对于肝气不足或用肝过度之人,春季多变气候易致肝脏濡养不足,引发相关疾病。可通过饮食调养,如多吃菠菜、芹菜等绿色蔬菜,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 。
2、夏养心:滋养心气保安康
夏季(立夏至小暑)对应心,心气最为旺盛,同时心也易受暑热影响。暑为夏季主气,由火热之气所化,易耗气伤津。中医认为夏季阳气达高峰,心脏属阳,此时保养心脏尤为关键。可适当食用莲子、百合等养心安神食物,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损伤心气 。
3. 长夏养脾:顾护脾胃养根本
暑为夏季主气,常挟湿邪致病,湿邪侵入后,会留滞于脏腑经络,阻碍气机运行,进而引发气机升降失常,损伤人体阳气。长夏时人体阳气生发至体表,此时脾胃最为虚弱,其主运化水湿,性喜燥恶湿,一旦内外湿邪相互胶着,便易埋下疾病隐患。长夏养生应着重养护脾胃、顾护阳气,生活中要避免过量运动以致大量汗出,以防耗伤阳气。
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长夏”有两种定义:
第一种说法是指农历六月,转换成公历即为每年的7月7日至8月6日,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故由脾所主。
第二种说法源自《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是说脾主长夏,每季的最后18天。
因此,按此种说法,五季对应时间如下:
春季:2月13日至4月25日
夏季:5月14日至7月28日
秋季:8月16日至10月28日
冬季:11月16日至次年1月25日
长夏:1月26日至2月12日、4月26日至5月13日、7月29日至8月15日、10月29日至11月15日。
4、秋养肺:润燥补肺迎寒冬
秋季(秋分到冬至)饮食应以滋补为主,为冬令进补筑牢根基。可选用沙参、麦冬等中药材缓解秋燥。饮食上遵循少辛增酸原则,减少葱、姜等辛味食物摄入,以免伤肺;多吃苹果、山楂等酸味水果和蔬菜,滋阴润肺 。
5、冬养肾:固本培元藏阳气
冬季(冬至到春分)万物闭藏,人体阳气也潜藏于内,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应避免食用荸荠、西瓜等寒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同时,注意饮食适量,不宜过饱,防止影响气血运行,也不可饮酒御寒,以免扰动阳气 。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数千年发展,在理论构建、疾病防治、养生保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了解国医节由来、中医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养生知识及诊断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运用这一传统智慧,守护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