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前同事询问有没有关于眩晕方面的资料,她说自己的父亲曾经被诊断为“眩晕症”,现又出现不适症状,问能不能滴注活血化瘀类的药物?或者用些中药治疗?小编询问其症状及病因,并告知其不同类型的眩晕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不能盲目自行用药,但之后未得到回复。现在这里简单的整理一些关于眩晕的中西医方面的知识。
许多中老年患者会因头晕或眩晕医院就诊,虽然这些症状在神经内科比较普遍,但是它一般是多种疾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需要明确病因,以免误诊。但是仍很多患者单纯的认为是血管堵塞、供血不足或者血压异常导致的,常在家自行用药导致病情延误。
老年人头晕或眩晕的特点与其年龄及同时患多种疾病有一定关系。生理方面的因素是老年人器官老化、各种功能减退,导致出现头晕或眩晕症状;还有一些是疾病因素,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疾病,患者一般会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而出现副作用,其中一些药物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症状;精神因素方面,一些老年人合并焦虑症、抑郁症或因长期头晕导致精神心理改变,而口服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也能增加头晕、眩晕发生的几率。
眩晕症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种:
1)后循环急性梗死:急性眩晕的患者若伴有以下情况应尽早完善头颅核磁排除后循环梗死。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突发的严重听力丧失、后循环缺血的其它表现如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肢体共济失调、面部及四肢麻木无力等;
2)前庭神经炎:约半数患者有前期的呼吸系统感染史,伴随有振动性幻视、恶心呕吐及向一侧倾倒,头位改变会加重眩晕。多数病人无法行走,严重的眩晕可持续数日至数周。部分患者可自然好转,很少留后遗症。
3)前庭性偏头痛:偏头痛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可伴恶心呕吐、头痛为症候的一种疾病。对于症状持续且属首次发作的疑诊偏头痛性眩晕患者,建议行头颅核磁检查排除后循环病变。
4)梅尼埃病:梅尼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常伴有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部胀满感等症状;数年内听力可进行性减退。
5)突发性耳聋:临床多表现为突发单侧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
6)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有自限性,易复发。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眩晕症,在所有眩晕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
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伴随后循环缺血的其它表现,如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肢体共济失调、面部及四肢麻木无力等。
8)直立性低血压:多为发作短暂的头晕,持续数秒到数分钟,多在直立位诱发,坐位或卧位可缓解;可能曾经出现过晕厥,直立位时伴有血压变化。
9)其他原因:如外淋巴瘘、细菌性迷路炎、药物或酒精性中毒、小脑性药物中毒等。
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不能单纯的以脑补缺血或供血不足一概而论。因此,一旦出现类似症状,需要神经内科就诊,明确病因,以防延误病情。
中医关于“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眩冒”,它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丹溪心法》中也强调了“无痰则不作眩”。
眩晕的病因主要是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体虚年高、跌扑损伤等。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病位在头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主要诊断要点为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仆倒。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则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肝阳上亢者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气血亏虚者则用归脾汤补益气血、调养心脾。肾精不足证者用左归丸滋养肝肾、益精填髓;痰湿中阻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瘀血阻窍则用通窍活血汤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预防眩晕的发生,应适当锻炼,保持情绪稳定,注意劳逸结合、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嗜食油腻肥厚之物,戒烟戒酒。对于有血糖、血压、血脂等异常者,应按时用药,定期监测及复查相关指标,监测病情变化。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如有颈椎病,可配合中医理疗,缓解症状。对于老年人则避免突然或者剧烈改变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