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是神经内科复杂的系列疾病之一,分类繁杂广泛,临床表现多样,与病因病机关系密切。近年来,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均强调了睡眠障碍评估的重要性。睡眠障碍评估较难,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介绍了14种睡眠评估量表,可用于常见睡眠疾病的筛查和评估,供临床医生参考使用。
失眠评估工具
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PSQI可用于任何类型睡眠障碍导致的睡眠质量变化的评估。PSQI由19个自评条目及5个他评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均采用0~3分的4级评分法,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当前PSQI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在评价SSD方面同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优势。该量表的局限性在于不能直接测量或评估睡眠的恢复性,主要用于评估患者对睡眠的改善情况和程度的主观感受,作为结局指标评价干预措施效果时的敏感度并不高。因此在对失眠程度进行精准评估的研究中需加用客观睡眠评价工具,采用主、客观的评估方法从多角度评估失眠对卒中患者造成的影响。
2.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
ISI是由Morin研制的用于判断及评估失眠人群最近2周内失眠症状的工具,分为白天及夜间2个部分,对失眠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该量表包括7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4分,得分越高说明失眠程度越重。ISI量表无论是作为筛查工具还是结局评价指标,在临床上都具有可用性。但是,该量表易受患者焦虑、抑郁、淡漠等混杂情绪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该评分的灵敏度,建议对疑似合并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卒中患者应综合评估睡眠及心理状态,以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其他相关因素评估量表
焦虑抑郁为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1/3,其中90%的患者存在睡眠障碍,以失眠症居多。失眠是诊断焦虑、抑郁最有效的指标之一。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变差可能导致患者的思维和情绪发生变化,更频繁地激起一个人的压力反应。因此,评估和治疗患者的失眠可以有效地预防焦虑、抑郁的首次发作和复发。抑郁筛查量表(PHQ-9)和广泛焦虑量表(GAD-7)等条目中均包含对睡眠的评估。同时,焦虑抑郁与睡眠潜伏期延长和入睡后觉醒频率密切相关,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更能反映卒中患者相关症状的变化。
睡眠觉醒周期倒错评估工具
睡眠觉醒周期倒错主要是指以成年人多见的睡眠-觉醒节律与常规状态不符合所引起的一类睡眠紊乱情况。卒中患者的睡眠觉醒周期倒错多以昼夜节律紊乱为主,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卒中所诱发的神经组织损伤,即与睡眠觉醒周期及维持其相关结构因疾病受到损伤。目前主要应用清晨型-夜晚型量表(MEQ)评估自身睡眠行为。该量表由Horne和Ostberg编制,包含19个条目,总分为16~86分,70~86分为绝对清晨型、59~69分为中度清晨型、42~58分为中间型、31~41分为中度夜晚型、16~30分为绝对夜晚型。该量表主要包括了MEQ-19及简化的MEQ-5 2个不同版本,简化版相比于完整版能更清晰地区分患者属于哪种极端睡眠行为。目前该量表是否也适用于SSD尚处于探索阶段,仍需要大量研究予以佐证。
日间过度睡眠的评估工具
日间过度睡眠(EDS)作为一种神经功能性疾病,主要是由内分泌障碍、各类脑部疾病或代谢异常所致,主要指的是白天出现了无法控制的睡眠倾向,且随着疾病的加重,嗜睡程度也不断增加。
1.Epworth嗜睡量表(ESS)
ESS用于评估日间嗜睡的卒中后患者,评价患者最近2周内白天嗜睡的程度。该量表中有8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0~3分评分法。ESS是评估EDS最常规的主观量化指标,可反映患者嗜睡和缺氧程度,有效地鉴别疲劳和嗜睡。
2.斯坦福嗜睡量表(SSS)
SSS作为患者自我评价嗜睡程度的一种标准量表,共包括7个主观感受等级,从1分(非常清晰且思维活跃)到7分(即将入睡,梦样感觉,无法抗拒入睡)对患者当前的嗜睡程度及精神状态予以评价。SSS更注重当下患者的嗜睡感受,没有ESS评估得全面,因此在目前的国内外研究中多使用ESS来筛查和辅助诊断患者的嗜睡症状。
睡眠呼吸紊乱的评估工具
睡眠呼吸紊乱(SDB)是指患者在睡眠中反复发生的上呼吸道塌陷,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和睡眠-觉醒状态紊乱的疾病,最终会导致心血管、神经认知和代谢后遗症的发生。SDB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17%,而在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44%~72%,是常见和特殊的睡眠障碍表现之一。
1.柏林问卷(BQ)
1996年在柏林召开的基层医院睡眠会议上,提出BQ可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通气综合征的评价。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由美国、加拿大、德国及意大利等诸多发达国家率先对BQ进行了应用,发现其在筛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通气综合征上的价值突出,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性。我国部分地区医疗资源较为缺乏,因此可使用BQ完成对疾病的判断,对于降低医疗支出的意义重大。
2.其他量表
Lau等发现对于SDB多使用多导睡眠监测进行评估和诊断,在研究中使用量表评估的次数较少,可使用的量表较少。Sico等开发了一种新的评价SDB的量表,包括性别、左心衰、ESS、颈围增大、BMI和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该量表的辨别度高于ESS,但不能强烈的预测SDB,需要结合多导睡眠监测结果使用。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是指一种以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间伴随梦境或者肢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睡眠疾病,多以>50岁的人群为主要发病群体。目前尚无卒中合并RBD的流行病学报告,卒中合并RBD与正常的睡眠期肌张力缺失的脑干相应部位损害相关。RBD量表-香港版(RBDQ-HK)由13个条目组成,大致分为梦境及睡眠行为2个部分,每个条目分别从终身发病情况和最近1年发作频率2个方面进行询问,以"是""否""不清楚"作为评价标准。目前,该量表被证实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监测病情进展及评估治疗方法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区分RBD与SDB的症状,北京天坛医院在原有量表的基础上加入睡眠中打鼾和呼吸暂停2个项目,改良后量表在神经疾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高达95.8%和94.3%。该量表凭借其较高的信效度在神经变性疾病研究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被认为是评价RBD的一种可靠性较高的量表。该量表多被应用于帕金森病导致的RBD,对于评估卒中预后的评估研究尚少。
SSD客观评估工具
1.多导睡眠图(PSG)
PSG被认为是评估SSD的一种公认新标准,可用于睡眠障碍及梦境研究的评估,可准确地对睡眠结构及效率等各项参数进行分析。PSG可提供多种生理信号,包括脑活动(脑电图)、眼动(眼电图)、颏肌张力(肌电图)和血氧饱和度(外周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这些生理信号的振幅和(或)频率会随着睡眠事件而改变,特定睡眠阶段存在特定的脑电图信号节律性,呼吸暂停时呼吸终止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应用PSG监测可以弥补筛查和评估量表的主观性,对卒中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量化,从而准确、客观地评价卒中患者的SSD类型、程度、治疗效果。因此在最先发布的卒中睡眠障碍专家共识中,对于各种类型的SSD均建议使用PSG进行评估。
2.脑电图
虽然PSG中包括脑电信号以监测脑活动,但单一的脑电信号也可为睡眠时的临床诊断和基础研究提供重要信息。Hofmeijer等对急性皮质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睡眠情况使用连续全波段脑电图进行分析发现,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平均持续时间较短,继发性恶化的患者比无继发性恶化的患者更缺乏深度睡眠。此外,脑电图也可与其他测量脑功能的检查相结合进一步分析睡眠障碍对卒中患者的影响。
3.近红外光谱检查
脑血流动力学检查可以更好地了解睡眠神经生理学提供补充信息,这是脑电图无法监测到的。动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不能为即时监测呼吸暂停发作及其对脑组织的影响提供足够的信息。研究睡眠过程中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理解睡眠障碍病理状态下的脑血管调节机制,如睡眠呼吸暂停、失眠等。近红外光谱作为一种新兴的无创功能成像技术,能够检测脑组织中的血氧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和总氧血红蛋白浓度,以反映涉及脑血供和脑耗氧的脑功能活动,以及脑血管自主调节状态。脑电图和近红外信号的同步采集为从神经血管调节的角度全面了解大脑活动提供了机会。将近红外光谱检查应用于睡眠研究中,结果显示呼吸暂停导致脑血流动力学波动,危及大脑自动调节机制,最终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近红外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研究睡眠时脑血流动力学的工具,但由于此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信号处理的标准化方法、试验设计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4.体动记录仪(ACT)
ACT被认为是用于评估患者睡眠的一种标准化工具,可通过对手腕的活动频次进行记录,以用于对受试者昼夜节律活动相关参数进行可靠的评估。与PSG相比,ACT的优势在于体积较小、质量轻、易于佩戴、数据准确等,能够准确地完成对各类睡眠障碍的评估。在当前的研究中,ACT可用于评价SSD患者的失眠、周期性腿动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但是ACT只能监测患者的肢体运动,不能监测脑电活动,不能直接记录生理意义上的睡眠活动,因此,ACT可作为一种推荐的辅助检查手段,与PSG联合使用,帮助确定卒中患者固定的睡眠形式和总睡眠时间。
5.生化指标
睡眠本身是较为复杂的、有一定规律的生理过程,诸多神经内分泌激素及神经递质参与了睡眠的形成及发展,说明了在发生睡眠障碍的同时,某些生化指标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褪黑素。褪黑素主要由人体松果体分泌,主要作用是镇静催眠、调节睡眠觉醒周期。作为人体生物钟作用的褪黑素能激活MT1、MT2受体,实现调节睡眠的作用。年龄是影响褪黑素分泌量的重要因素,当年龄超过35岁后,机体的腺体功能就会减退,褪黑素的分泌量也会随之减少。而对于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褪黑素分泌量不超过高峰期的1/10,更容易引发睡眠节律紊乱,这也间接增加了老年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此外,目前也有研究表明皮质醇、5-羟色胺甚至炎性因子等水平在睡眠障碍中均会产生波动,但具体波动方式与睡眠障碍严重程度QQ的关联尚待进一步明确。因此,将生化指标作为评估SSD的客观评估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梅斯精神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