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希望所有人都能远离毒品的诱惑。
1 可笑的诱惑 可悲的结局
曾经一篇名为《最终我坐着轮椅被推出了首都国际机场》的文章轰动了朋友圈:女学生林娜在美国西雅图留学,因好奇而吸食笑气成瘾,最终导致身体机能严重失调,手脚不能控制,大小便失禁,最后只能坐着轮椅回国,等待她的只有未来灰暗的人生。无独有偶,不久之后,她的另外两位朋友,也因同样的情况而从美回国。
三名本来有无限未来的年轻人,就这样葬送了自己的人生。
不是毒品胜似毒品
笑气一点都不可笑
其实,笑气并不是真的让人发自内心地笑,而是通过让人脸部肌肉失控而形成痴呆笑容。
笑气吸入体内只需30秒~40秒就可以产生镇痛作用,与氧气以合适的比例混合使用时,对人的呼吸道无刺激,对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也没有伤害。进入肺部的笑气绝大部分又随着呼气排出体外,不在体内存留。从药理上来说是没有身体依赖性的,但是其带来的特殊感受会导致精神上的依赖。
长期过量地吸入笑气,尤其是单纯的吸入(不与氧气混合),会导致人体缺氧,严重的可窒息死亡。这种对人体的危害类似煤气(CO)中毒,只不过两者的致病原因不同。
人体血液中的氧气需要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才能进行运输,而煤气(主要为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且结合力远远强于氧气,抢了原本属于氧气的位置,导致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造成组织缺氧窒息。而笑气是通过不可逆地氧化维生素B12,使得体内维生素B12失活。而神经组织依赖维生素B12降解一些有害物质,也是红细胞合成所必需的一种维生素。
因此,笑气导致的维生素B12活性丧失会造成神经髓鞘脱失和发生巨幼红细胞贫血:人体红细胞数量少,运输的氧气也减少,组织和器官就会发生缺氧,进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人格改变、情感障碍(焦虑、抑郁、躁狂)、冲动攻击性行为、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以及肌力下降、麻木、深感觉减退、共济失调、视神经损害和深反射亢进等中枢神经损害和周围神经损害症状,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会致瘫痪、残疾。
目前国内外没有特效药来治疗“笑气”所导致的上述神经系统的损害,只能采取简单的对症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B12、叶酸和铁剂来纠正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同时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营养神经支持治疗、心理治疗等。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长时间的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往往无法完全恢复。
了解了这么多有关笑气的知识,您还会因好奇而尝试吗?珍爱生命,请远离并不可笑的笑气。
2
莫让治病良药成害人“毒品”
药品与每个人的生老病死都息息相关,其中某些品种就处于毒品和药品之间,合理使用就是治病神药;使用不当或故意滥用,就会成为令人“上瘾”的毒品。
下面介绍几种这类敏感药品,希望大家提高警惕,谨慎合理使用。
复方甘草片内含“鸦片”
滥用“止咳水”与吸毒无二
2019年新闻曝光最多的新型毒品就有“止咳水”,其真名叫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溶液,商品名有联邦止咳露、奥亭等;此外,含有相同成分的药物还有止咳糖浆——复方磷酸可待因糖浆。
这类药物的主要成分包含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麻黄素)、愈创木酚甘油醚、马来酸氯苯那敏等。其中有镇咳作用的可待因属于弱阿片类麻醉药品,药效强度是吗啡的1/4,致欣快感是吗啡的1/8~1/12。另外,有平喘、兴奋作用的麻黄碱属于精神药品,是制造冰毒和摇头丸的原料。
以上两种药物长期滥用都会成瘾,与吸毒无二——“根本停不下来”!
止咳水正常使用时出现的反应包括:嗜睡、便秘、恶心、情绪不稳定、睡眠失调等,大剂量时能造成呼吸抑制。若是当“毒品”滥用可导致抽筋、神智失常、中毒性精神病、昏迷、呼吸及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
当然,规规矩矩地遵医嘱使用就无需过分恐惧。既然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溶液是一种药品,就说明合理使用是安全的。
“安定”催眠小心成瘾
现在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夜生活时间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也饱受失眠的困扰。一旦受不了失眠的折磨,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吃安眠药,或者叫催眠药或助眠药。有一种催眠药“安定”,学名叫地西泮,同类的药物还有氯硝西泮、三唑仑、艾司唑仑等。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大脑皮层,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和中枢性肌松等药效。
安定(地西泮)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是临床最常用的催眠药,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成瘾性。短时间使用就可能出现依赖性,一旦停药就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失眠、抑郁、知觉和运动症状、耳鸣、感觉异常以及胃肠道反应。而长期使用(>6个月)后再突然停药,有40%的患者出现中度到重度的戒断症状。
所以,如果您有失眠问题,想要吃催眠药,一定要到专业的失眠门诊或者神经内科门诊就医,由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有时可能还需要加上心理疏导。为了避免成瘾,这类催眠药物不要大剂量连续使用,应从低剂量开始,并维持最低有效剂量,尽量避免每晚连续使用超过2周~4周。
“是药三分毒”,对于这些特殊药品来说,最主要的毒就是成瘾性。药物和毒物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量的控制:恰当合理使用就是治病的良药,超量滥用就是害人的“毒药”。珍爱生命,合理用药!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张佳龙 刘治军
来源:健康中国
编辑: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