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007-2017年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具体来说,糖尿病总体患病率从2007年的9.7%增加至11.7%,已确诊的患病率从3.8%增加至6.3%;
l2005-2020年间,中国糖尿病死亡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在西部地区(不富裕地区)和老年人群中尤其突出。糖尿病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从2005年的12.18/1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3.62/10万人,同比增长了11.86%。其中2型糖尿病(T2DM)的ASMR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T1DM);
l我国糖尿病治疗达标率并不理想。据2023年发表的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显示,在自我报告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为64.1%,血压达标率(<130/80 mmHg)为22.2%,血脂达标率为23.9%,而三者全部达标的比例仅为4.4%。
如何更好的管理血糖,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延缓并发症的进程、减少致残率及致死率,需要有更完善的血糖管理策略。糖尿病的管理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这几个方面,被称为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如何让“五驾马车”齐头并进,糖尿病患者要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饮食
合理饮食是指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的饮食计划,需要考虑其工作性质、年龄、身体状况、相关疾病等,以达到稳定血糖目的。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占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
1、三餐要定时定量:糖尿病患者的三餐要规律,不能一餐多,一餐少,也不能想不吃就不吃。也不能进食时间过于随意,这些都很容易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
2、主食要以杂粮为主:主食不可多吃,也不可不吃,应适当食用。精米白面淀粉类尽量少食,可以用杂粮饭、杂豆饭代替。可适量进食杂粮粥,但粥熬煮不宜过长;
3、注意“干稀搭配”:喝粥之前可以进食杂粮馒头或蔬菜,喝粥速度不宜过快,可延缓血糖升高速度;
4、主食与淀粉类食物搭配时须减量:土豆、玉米、红薯、莲藕、山药、芋头等属于淀粉类食物,类似于主食,如食用需相应减少主食的用量。平时可在主食中加入 1/3—1/2 全谷物、粗杂粮及杂粮豆类,增加膳食纤维和饱腹感,减缓糖类的吸收;
5、营养要均衡:可以适量摄入奶类、大豆、鱼、禽、蛋等补充蛋白质;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控制盐、糖和油的使用量;
6、蔬菜要多食:青菜类不限量,烹调方式以水煮、清炒为主。两餐饥饿时可加食黄瓜、洋葱、番茄等类食物;
7、水果要适当减量: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可适当进食升糖指数低的水果,如桃子、柚子、梨、橙子等,可在两餐之间食用,不宜在饭前、饭后进食。避免食用香蕉、火龙果、荔枝等热带水果。要注意的是,血糖控制较差、波动较大的患者,暂时不宜进食水果;
8、限制饮酒:饮酒会扰乱糖尿病患者的正常膳食和用药,导致血糖波动,会增加其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尤其是对于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胰岛素促泌剂的患者。
二、规律运动
规律运动有助于改善自身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辅助稳定血糖。在规律运动方面,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跑步、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推荐每日步数不少于6000步,成年患者应达到每天累计9000步左右,老年患者应达到每天累计7000步左右。步频根据自身情况每分钟不低于80步左右,最好能达到每分钟100步。如无临床禁忌病症,最好有一周2次的抗阻运动,如哑铃、俯卧撑、器械类运动等,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运动时间也是有选择性的,应在三餐后进行轻度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一般餐后一小时左右为佳,每次运动时间为40分钟左右,一般以每周3~4次为宜;如进餐量减少,则需减少运动量,以防低血糖发生。
糖尿病患者进行有规律运动,可以减少血糖波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0.5%~0.7%,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血脂、血压、尿酸等相关指标,并独立于减重获益。还可以增强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但是,患者在运动前应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并在运动过程中注意监测血糖变化,以避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三、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部分,可以及时了解血糖控制情况。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并记录,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便于医生参考,评估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治疗效果,并可以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四、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等,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药物治疗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降糖药物,避免药物副作用和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不可随意停药、减药、加药,或者听信周边的病友推荐随意更换药物,或直接用保健品代替药物治疗。
要养成定时服用药物的习惯。如忘记用药,应尽快补服所忘记的剂量。倘若已到快要服用下一顿药物的时间就不必补服,可以依时服用下一顿的剂量,切勿服用双倍的药量。应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例如葡萄糖、糖果、饼干、牛奶等),以便出现缓解低血糖症状,防止严重低血糖发生。
五、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教育是整个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它包括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如何处理高血糖或低血糖症状,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检查项目及复查时间,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健康的选择。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和应用程序被应用于糖尿病管理中。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患者更便捷地监测血糖、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甚至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建议。合理利用这些科技手段,可以进一步提升糖尿病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管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患者要有耐心和毅力,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诊疗方案,以适应病情的变化和生活的需求。
总之,糖尿病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在多个方面付出。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以及预防并发症、健康的心态等方面的综合管理,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专业医疗团队的帮助和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管理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糖尿病可能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