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一个隐匿在腹部的危险分子,它善于伪装成老胃病,其中超过60%的胰腺癌患者易被误诊为胃病、慢性胆囊炎等,从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胰腺癌患病后生存率极低,故有“癌中之王”之称。今年世界胰腺癌日(每年11月第3个周四)是11月14日,现简单给大家科普一下有关于胰腺癌方面的小知识。
胰腺癌,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胰腺的恶性肿瘤(癌症),其实这并不准确,发生在胰腺的恶性肿瘤未必都是胰腺癌,我们通常所说的胰腺癌是指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
由于胰腺是位于胃和脊柱之间,深藏于腹部深处的腺体,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起病隐匿;其治疗极其困难。大部分胰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40~80岁之间,老年患者发病风险显著高于年轻人。然而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图源:Freepik
流行病学特点——
l 世界范围内,胰腺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13位,不属于排在前十位的最常见肿瘤,但它的死亡率却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8位;
l 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
l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胰腺癌位居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7位,女性第11位,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6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5~2:1,男性患者远较绝经前的妇女多见,绝经后妇女的发病率与男性相仿;
l 在过去25年中,全球胰腺癌负担增加了一倍;胰腺癌发病率升高的同时,其死亡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致病原因——
(1) 不良的生活方式及一些慢性疾病--吸烟、过量饮酒、高脂肪和高热量饮食,既往肥胖、糖尿病、慢性胰腺炎等疾病史;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被认为是胰腺癌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CDKN2A、BRCA1/2、PALB2 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疾病特点
(1) 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胰腺癌起病隐匿,初发病时没有特殊症状,一旦出现黄疸、消瘦等明显症状时,表明已经进入晚期;初发症状往往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如胰头癌早期便可出现梗阻性黄疸;而早期胰体尾部肿瘤一般无黄疸;
(2) 典型症状--典型症状包括腹部不适或腹痛、黄疸、糖尿病相关症状(新发糖尿病)、消瘦、乏力、消化道症状(没有食欲,腹胀、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有的患者甚至可以出现恶心、呕吐;如果肿瘤压迫十二指肠,还会出现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高危人群——
(1) 年龄超过40岁且出现非特异性腹部症状;
(2) 胰腺癌家族史;
(3) 新发糖尿病尤其60岁以上有非典型糖尿病或快速发展的胰岛素抵抗,且无家族史或肥胖症;
(4) 慢性胰腺炎,特别是伴有癌前病变;
(5)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6)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7) 良性疾病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尤其是切除术后20年;
(8) 有吸烟史、饮酒史或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
首发症状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可能性——
(1) 腰背酸痛、腹痛--胰腺癌的主要症状表现之一就是疼痛,表现为腰背酸痛、左上腹、中腹部、右上腹部疼痛,少数人还可能表现为下腹、脐周或者全腹部疼痛,很容易和其他的疾病比如一般的胃病相混淆;
(2) 消化道症状--比如上腹饱胀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脂肪泻,也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等。
(3) 黄疸--出现眼巩膜黄,全身皮肤黄、小便深黄(深茶色尿)及陶土样大便等;黄疸是胰腺癌特别是胰头癌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是由于肿瘤堵塞或压迫胆总管下端,是梗阻性黄疸;而且黄疸可能进行性加重,不能消退。有少数病人会合并有顽固性的皮肤瘙痒,系黄疸引起;
(4) 腹部包块--即肚子里长了包块,由于胰腺位置较深,长在腹膜后,较难摸到,如果可以摸到肿块,多数表示已经很晚期,当然其他良性疾病如慢性胰腺炎也可摸到包块;
(5) 腹水--出现这个症状一般提示胰腺癌晚期;
(6) 其他非特异性表现--比如消瘦、乏力,疾病常在初期会有消瘦、乏力;部分人可表现为焦虑、急躁、抑郁等精神症状。此外,还可能有不明原因的发热等,或有血糖异常时,应重视,及时就诊。
《胰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介绍胰腺癌的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警惕——
(1) 腹痛(容易以为是胃不舒服)--多数胰腺癌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钝痛和胀痛等,易与胃肠和肝胆疾病的症状混淆。若还存在胰液出口梗阻,进食后可出现疼痛或不适加重。胃病吃胃药能基本控制,而胰腺癌的腹痛吃胃药基本无效;
(2) 消瘦、乏力--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乏力、体质量减轻,与缺乏食欲、焦虑和肿瘤消耗等有关;
(3) 黄疸--与胆道出口梗阻有关,是胰头癌主要的临床表现,伴皮肤瘙痒、深茶色尿和陶土样便;
(4) 血糖升高--胰腺癌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引起血糖升高,一些无肥胖、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老年人突然出现血糖升高或是血糖不稳定要警惕。
筛查方式——
(1) 肿瘤标志物--常用的有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CA125等,由于肿瘤标志物缺乏诊断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升高对胰腺癌的诊断起提示作用,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及B超检查明确诊疗;
(2) 影像学检查--薄层CT是诊断胰腺癌最常用的方法,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密度及血供情况。PET-CT可显示肿瘤的代谢活性和负荷,有助于早期发现胰腺癌和评价全身肿瘤负荷;
(3) 超声检查--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成为胰腺癌定位和定性诊断最准确的方法;
(4) 其他检查手段--MRI、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筛查手段。
生活方式调整——
1. 规律饮食,注意膳食平衡--勿长期进食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类食物;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可以增加谷类、粗食纤维类食物摄入,有利于防癌抗癌;
2. 戒烟戒酒;
3. 积极预防与治疗与胰腺癌相关的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胆囊结石、糖尿病等。要了解胰腺癌的预防知识,定期进行体检;
4. 运动锻炼、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