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时节需要特别关注的呼吸道问题?又应该如何预防?| 国家卫健委权威回复

health-xq 418 0

  图片1.png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11月21日召开了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的发布会,相关专家就小雪时节需要特别关注的呼吸道问题及如何预防做了权威回复。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一个强调养生、预防疾病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要遵循“养阳御寒”的原则,平时可以多晒太阳,温通经脉。小雪后天气转冷,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也进入多发季节,要及时接种疫苗,同时注意增添衣物、防寒保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保暖的同时,要注意定期监测血压,适量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1、冬季需要特别的关注哪些呼吸道传染病?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疾病上升风险逐渐增加,可能会面临着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或同时流行的风险。虽然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不同,但是它们的传播途径相似,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2、呼吸道疾病应该如何预防?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预防传染病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对于有疫苗可预防的呼吸道疾病尽早按照接种程序开展疫苗接种,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性疾患的人群。

  此外,公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的风险,以实现多病共防。一是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二是保持居住或者工作环境的清洁和通风;三是要科学佩戴口罩;四是要通过合理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增加睡眠增强体质;五是减少与有呼吸道症状人群的密切接触;六是做好健康监测,视情况及时就医;七是做好高风险人群的健康宣教,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15种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可以实时掌握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趋势以及病原谱,也可以有效的促进临床治疗和疾病的防控工作,保护公众的健康。


3、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哪些症状? 

  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是累及5岁及5岁以上的孩子居多,但是这两年5岁以下的孩子也会发生感染。另外,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以后主要还是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主要可以表现为发烧、咳嗽、咽痛、流涕,还有一些孩子会出现耳痛、鼻塞、打喷嚏等等这些症状。咳嗽是比较有特征性的,常常是干咳,尤其是刺激性干咳。另外,有一少部分孩子会有一点粘痰。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出现喘息,但是喘息的症状主要是以低龄儿童尤其婴幼儿常常多发一些。还有一部分孩子会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

  如果我们的孩子出现持续的高热,常常提示孩子可能病情比较重,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带我们的孩子及时就医。少数的孩子在感染肺炎支原体之后除了我刚才说的这些呼吸道症状以外,可能会出现肺外的症状,比如包括会出现皮肤黏膜的症状,皮疹、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等情况。


4、儿童肺炎支原体有哪些检测方法可以明确诊断?

  肺炎支原体的检测,我们主要通过核酸检测和抗体的检测,核酸检测因为特异性、灵敏度都比较高,所以比较适合早期的快速诊断。我们在检测肺炎支原体的时候,它的金标准一定还是肺炎支原体的培养,但是这个方法耗时比较长,而且需要的条件比较特殊,所以一般在临床上基本上不太应用。


5、儿童肺炎支原体应如何治疗和防护?

  说到它的治疗和护理,我们说肺炎支原体多数都是轻症,所以多数情况下我们主要是居家护理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一部分重症的病人,可能是需要住院去接受规范治疗的,对于肺炎支原体的治疗,首选的药物是大环内酯类药物,常常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等,另外像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这种新型四环素类的药物和喹诺酮类的药物也是对肺炎支原体有效,但是我们常常把这些药物用作耐药支原体感染。不管用什么样的药物,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而不是我们自行去用药。

  冬季本身是儿童的呼吸道感染较多的季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我们的呼吸道感染都是轻症,而且是自限性的病程,一般在7天左右,一周左右就会痊愈,多数3-5天就自愈了。对于轻症病人,一般是居家照护或者是去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就可以了,因为实际上现在基层卫生机构的诊疗也是非常规范的,并且我们的医生也非常有经验,对于需要及时转诊的病人,他们通常都能做出非常好的判断,及时的将这些需要转诊的病人转诊到上级医院去。如果我们去了上级医院,我建议家长们带孩子去就诊时一定要关注孩子的个人防护,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另外,如果我们在专科医院得到了一些非常明确的诊疗方案之后,我们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再转回到基层医院继续完善治疗。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可以共同多做努力,来保证孩子平安健康度过这个冬季。


来源于:卫健委宣传司

声明:本站内容除标明“原创”、“独家整理”外,均来自于网络公开信息收集,仅供学习使用,本站少数附件需自愿赞助后才可下载,该费用并不是直接用于购买附件,而是作为公益赞助自愿支持本站服务器及网站运维,请您知晓。如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vip@health.net.cn告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撤销文章并表达歉意,期待我们共同促进医学行业信息交流和发展,感谢您的支持。 立刻扫码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