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每年公历11月22日或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因“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小雪之时人体阳气开始潜藏,身体的各器官系统代谢逐渐降低,因此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节炎等疾病容易复发。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公众号
饮食调养——
小雪时节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腰果、芡实、核桃、花生等坚果。同时,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果蔬。此外,多食粥汤:比如鸡汤有很好的补虚功效,冬季多喝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鱼汤健脾开胃、止咳平喘。羊肉汤可温胃御寒,又可以补精血、疗肺虚。蜂蜜水可润燥解毒,白萝卜水能清热利尿,梨子水可以润肺止咳,都是这个时节不错的选择。
饮食上还应该少食辛、咸多食苦,小雪时节,外面寒冷,屋内燥热,再加上人们穿得多,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皮肤干燥的症状。为了防止这些症状的出现,应少吃辛辣、过咸食物,多喝水,适当多吃些芹菜、苦瓜、生菜、苦菊等滋阴降火的苦味食物。
运动养生:
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来说,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运动之前要做好热身运动,运动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快步走、跳绳、打太极拳等。运动过程中要避免大量的出汗。晚上9点之后,不宜运动,晚间气温过低,寒气更易侵袭人体,损伤阳气。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小雪时节宜早卧晚起,待太阳出来后再进行户外活动;此时光照减少,气温骤降,需做好御寒保暖,不要开泄皮肤过度出汗,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要顺应冬季昼短夜长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应重视头部保暖,因为“头为诸阳之会”,当头部受到风寒侵袭时,血管收缩,肌肉紧张,很容易引发伤风感冒、头痛、面瘫,甚者可引发心脑血管病。因此小雪节气宜带上帽子、围巾以防头部受寒;小雪节气要做到衣服酌情增减,随增随减,避免一冷一热;注意脚部保暖,经常用温热水泡脚、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
茶饮养生——
生姜茶--生姜茶是小雪时节的一种常见养生茶饮。它具有温暖身体、驱寒散寒的作用,尤其适合寒冷天气中饮用。饮用生姜茶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的阳气;
红枣茶--红枣茶是一种滋补养生茶饮,对于缓解冬季干燥症状非常有效。红枣茶具有养血益气、润肺止咳的作用,适合那些容易失眠、疲劳的人群饮用。
情志调理——
小雪之后,进入抑郁多发的季节,建议大家多户外运动,多晒太阳,多听听优雅的音乐,和亲朋好友相约聚会,及时排遣不良情绪。
中医养生——
1、独灸关元
定位:位于腹部,身体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 也就是从人体肚脐中间下三寸(四指并拢,从脐中起,以中指横纹为标准,横向的距离),腹部的正中线上;
功效:补元益气、温肾健脾、补肾固脱、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补肾纳气、温阳利水、补血调经、温暖下元、补虚泻实、延年保健;
主治:可用于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关元还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阴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2、心血管系统艾灸的常见穴位——
高血压穴位: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等;
冠心病穴位: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等;
神经系统艾灸穴位:大椎、身柱、肾俞、足三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