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肿瘤标志物:癌症早筛与监测的 “隐形侦察兵”

health-xq 975 3

world-cancer-day-awareness-with-little-kid(1).jpg

图片来源:freepik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宛如潜伏在人体健康防线中的 “间谍”,在恶性肿瘤悄然滋生与肆虐增殖的过程中,或是由肿瘤细胞内部的基因 “指令” 合成并释放,或是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发起反击而异常升高。这些特殊物质如同隐秘的信号弹,为医生们指示着肿瘤的存在与发展态势,成为癌症早期诊断领域备受瞩目的研究焦点,吸引着无数临床医生探寻其奥秘。


通用肿瘤标志物

(一)CEA(癌胚抗原)

CEA 堪称传统的非特异性广谱肿瘤标志物,正常人体内其含量极为低微,一般≤5 ng/mL。在各类癌症中,肺腺癌对 CEA 最为 “敏感”,阳性率高达 80%以上。此外,大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等也常伴有 CEA 升高,它就像一位忠实的 “哨兵”,时刻监测着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动向。

(二)CA125(糖类抗原 125)

CA125 的正常范围在 0.1 - 35 U/mL 之间,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 “头号预警指标”。令人意外的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它也频繁 “亮起红灯”。不过,需注意的是,一些良性疾病如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宫颈炎、肝硬化及肝炎等,也可能导致 CA125 轻度升高,因此解读时需谨慎甄别。

(三)CA199(糖类抗原 19 - 9)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清中 CA199 含量维持在 0.1 - 37 U/mL。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就可能是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发出的危险信号,宛如风向标,精准指向肿瘤发生的方向。

(四)CA15 - 3(糖类抗原 15 - 3)

CA15 - 3 正常值为 0 - 32.4 U/mL,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初期诊断时,它的敏感性可达 60%,而到了晚期,这一数值飙升至 80%。不仅能辅助乳腺癌诊断,更是术后随访、监测转移复发的得力 “监控器”,同时在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原发性肝癌等疾病中也可能出现升高迹象。

(五)SCC(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SCC 的正常阈值为 <1.5 ug/L,堪称鳞状细胞癌的 “专属探测器”。无论是宫颈癌、肺鳞癌,还是食管癌、头颈部癌、膀胱癌,都逃不过它的 “火眼金睛”,常用于这些癌症的辅助诊断、治疗效果评估及复发监测。

(六)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数值 < 16.3 ng/mL 时,人体处于正常状态。一旦突破这个界限,小细胞肺癌的可能性便大幅增加,其诊断阳性率高达 91%,宛如狙击手般精准锁定小细胞肺癌。此外,神经母细胞瘤、神经内分泌细胞瘤患者的血清 NSE 浓度也会显著升高。

肺癌血清标志物

(一)Pro - GRP(胃泌素前体释放肽片段)

Pro - GRP 大于 24 ng/L 时,肺部肿瘤的嫌疑急剧上升,尤其是对小细胞肺癌,它具有极高的特异性,且在疾病早期就能敏锐察觉,阳性率可达 50.3%,宛如一台先进的早期雷达,为肺癌早诊赢得宝贵先机。

(二)CYFRA21 - 1(细胞角蛋白 19 的片段)

肺癌患者血清中 CYFRA21 - 1 往往显著升高,特别是对肺鳞癌,特异性和灵敏度表现卓越,灵敏度高达 93.8%。它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分期紧密相关,肺癌术后,若 CYFRA21 - 1 能在 1 - 2 天内迅速降至正常,预示手术效果良好;若下降缓慢,则可能提示肿瘤残留。不过,严重肝损伤、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警惕其假性升高。

(三)TRACP - 5b(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5b)

TRACP - 5b 主要源于破骨细胞,一旦出现溶骨性损伤,血中该物质便会升高。在肺癌诊疗中,它就像一台精准的追踪仪,用于监测肺癌等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病情进展。

(四)sB7 - H3(可溶性 B7 - H3)

sB7 - H3 在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胃癌等多种癌症中异常表达。与 CEA 和 CYFRA21 - 1 相比,它在肺癌诊断中特异性最强,宛如一面坚固的盾牌,为精准诊断保驾护航。

(五)TuM2 - PK(肿瘤 M2 型丙酮酸激酶)

TuM2 - PK 显著升高时,犹如拉响警报,提示肺癌患者肿瘤正处于进展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血清检测敏感性达 71.64%,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信息。


肝癌血清标志物

(一)AFP(甲胎蛋白)

正常人体 AFP 值在 0 - 8.1 ng/mL 区间。在排除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瘤和妊娠等因素后,若血清 AFP 定量测定 > 400 ng/mL 并持续四周,或 > 200 ng/mL 持续八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基本可以确立,堪称肝癌诊断的 “金标准之一”。

(二)AFP - L3

AFP - L3 是肝癌细胞特有的物质,被视为更具特异性的肝癌早期检测 “探针”。随着肝癌癌变程度加深,其含量相应升高。临床上常用 AFP - L3 占 AFP 的百分比(AFP - L3%)作为检测指标,临界值设为 10%,它甚至能比影像学提前 4.0±4.9 个月发现直径 < 2 cm 的小肝癌,极大提升了肝癌早期诊断率。

(三)DCP(异常凝血酶原)

DCP,又称 PIVKA - II,是肝癌中异常表达的凝血酶原分子。它不仅是肝癌早期检测的得力标志物,更是预测肝癌复发的关键指标。对于 AFP 阴性的肝癌患者,DCP 犹如黑暗中的曙光,当 DCP≥40 mAU/mL 时,诊断早期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可达 64% 和 89%,准确度高达 86.3%。

(四)GPC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 - 3)

GPC3 属于蛋白多糖家族,它能在肝癌细胞中被精准检测,而在良性肝组织中却踪迹全无,这一特性使其极具作为早期肝癌标志物的潜力,有望在肝癌早诊领域崭露头角。

(五)OPN(骨桥蛋白)

OPN 作为一种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增高,有趣的是,在肺癌、乳腺癌、结肠等其他恶性肿瘤中也同样过表达,宛如一条隐秘的纽带,将多种癌症关联起来。

(六)GP73(高尔基蛋白 - 73)

GP73 是一种高尔基体跨膜蛋白,在肝疾病,尤其是肝癌患者血清中可被检测到。其独特之处在于,水平高低与肝硬化病因、肝功能、肿瘤直径等均无关联,为肝癌诊断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参考指标。

(七)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 1)

MMP1 能够精准辨别 AEP 水平低于 20 ng/mL 的肝细胞癌,如同为早期诊断肝细胞癌找到了一把新钥匙,为肝癌早期防治开辟了新路径。


胃癌血清标志物

(一)CA72 - 4(糖类抗原 CA72 - 4):

正常人血清中 CA72 - 4 含量 <6 U/mL,一旦异常升高,尤其是在人腺癌组织中,它便化身诊断胃癌的 “优质尖兵”,特异性优于 CA19 - 9 和 CEA,为胃癌早诊立下汗马功劳。

(二)MG7 - AG(人胃癌 MG7 抗原):

从浅表性胃炎、胃粘膜糜烂溃疡、萎缩性胃炎 / 异型增生一路发展到胃癌,血清 MG7 - AG 含量呈递增态势。在胃癌患者中,其阳性率达 51.61%,对早期胃癌更是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如同一名敏锐的侦察员,不放过早期胃癌的蛛丝马迹。

(三)PG(胃蛋白酶原):

PG 作为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其数值变化暗藏玄机。过低的 PGⅠ 和 PGⅠ/PGⅡ 比值,犹如拉响警报,警示着早期胃癌风险。同时,血清 PGⅠ、PGⅡ 水平及其比值在胃癌患者疗效判定及复发监测中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堪称胃癌诊疗全程的 “预警员”。

(四)CA 50(糖类抗原 50)

在胃癌不同阶段,CA 50 的测定水平和阳性率呈现明显变化趋势,早、中期相对较低,而到了晚期则显著升高。这一特性表明,CA 50 可能与肿瘤的转移扩散密切相关,就像一个精准的指示器,清晰展现胃癌的进展态势。


卵巢癌血清标志物

(一)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非孕期出现的 HCG 多为肿瘤所致。其中,β - HCG 在各类肿瘤标志物中,对卵巢原发性绒癌、胚胎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等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同专门针对这些特殊卵巢癌种的探测器,精准定位疾病。

(二)LDH(乳酸脱氢酶)

LDH 总体特异性欠佳,但在卵巢上皮性癌和生殖细胞肿瘤检测中仍能发挥辅助作用,犹如侦察小队中的一员,为卵巢癌诊断提供一定线索。

(三)M - 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 - CSF 虽特异性不高,却与卵巢癌临床病情进展紧密相连,可作为卵巢癌临床诊断及随访过程中的参考指标,如同一位默默跟踪病情的观察者,记录着卵巢癌的发展轨迹。

(四)HE4(人附睾蛋白 4)

HE4 广泛存在于多种肿瘤细胞中,在卵巢癌检测方面,它展现出极高的特异性,宛如一台先进的早期预警雷达,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为女性卵巢健康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乳腺癌血清标志物

(一)ER 和 PR(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

ER 和 PR 已被确认为乳腺癌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ER 和 PR 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效果显著,缓解率高,复发风险低,预后良好。它们就像导航仪,为乳腺癌治疗指明方向。

(二)HER - 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2)

HER - 2 在人类乳腺癌中激活现象较为常见,且多表达于激素受体阴性细胞。其高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分期及不良预后呈正相关,与 ER 及 PR 呈负相关,表达程度越高,预示疾病预后越差,如同警示灯,时刻提醒着乳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

(三)TPA(组织多肽抗原)

TPA 作为一种胚胎性蛋白,在肿瘤组织细胞质膜及细胞小体内大量存在。研究显示,乳腺癌转移患者 TPA 阳性检出率高达 86%,甚至高于 CA15 - 3,是监测乳腺癌转移的得力 “监测仪”。

(四)CD44

CD44 是一类跨膜糖蛋白,既存在于细胞表面,也能以可溶形式存在于恶性肿瘤组织中。凭借这一特性,它成为预测乳腺癌转移的重要肿瘤标志物,如同一名未雨绸缪的预测兵,提前为临床干预提供关键信息。

(五)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研究表明,乳腺癌组织中 VEGF 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且 VEGF 高表达患者极易发生肿瘤细胞转移和复发。在乳腺癌治疗及预后评估中,VEGF 宛如一个警报器,一旦异常升高,便预示着转移复发风险增加。


子宫内膜癌标志物

(一)MMSET(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MMSET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并且随着癌症恶性程度加深,其表达比例持续上升。它就像一个风险哨,时刻警惕着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是该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二)内脏脂肪素

内脏脂肪素与众多肿瘤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在子宫内膜癌领域也不例外。随着子宫内膜组织增厚以及子宫内膜癌病情推进,内脏脂肪素表达逐渐升高,成为子宫内膜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关联因子。

(三)YKL - 40

YKL - 40 属于哺乳动物 18 糖基水解酶家族,又称人类软骨糖蛋白 - 39。在乳腺癌、结肠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组织及患者血清中均呈现高表达,如同一个通用的警示物,提示着癌症风险。


结直肠癌标志物

(一)凝集素 DC - SIGN 和 DC - SIGNR

凝集素 DC - SIGN 和 DC - SIGNR 是树突状细胞(DC)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对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极具潜力。它们在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可能影响着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宛如深入敌营的侦察兵,为早期发现结直肠癌提供关键情报。

(二)CHGA(人类嗜铬粒蛋白 A)

CHGA 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通常作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的有效标志物。令人惊喜的是,研究发现早期结直肠癌组织中 CHGA 表达降低,这使其有望成为结直肠癌诊断的新利器,为临床诊疗开辟新思路。

(二)白介素(interleukin,IL)

IL 家族在结直肠癌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L - 6 与 CEA 及 CA19 - 9 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结直肠癌诊断阳性率;IL - 35 在所有结直肠癌组织中均高表达,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和临床分期高度相关;IL - 38 则与肿瘤分化程度紧密相连,它们共同构成结直肠癌联合诊断的强大助力军。


前列腺癌血清标志物

(一)PSA(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

PSA 具有器官特异性,凭借这一特性,它大幅提高了早期、无症状且可治愈阶段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宛如先锋部队,冲锋在前列腺癌早筛一线。

(二)PSA/T - PSA 比值

PSA 分为总 PSA(T - PSA)和游离 PSA(F - PSA),二者联合检测意义重大。当 F - PSA /T - PSA <0.16 时,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显著增加,这一比值就像一把精准的标尺,为前列腺癌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膀胱癌标志物

(一)BTA(膀胱肿瘤抗原)

BTA 主要用于定性检测,阳性率颇高,敏感度可达 86.9%。然而,由于易受泌尿系统良性疾病干扰,它通常不作为膀胱肿瘤诊断的首选,而是作为膀胱镜检查的补充手段,如同军队中的补充兵,为膀胱癌诊断提供额外支持。

(二)NMP22(核基质蛋白)

NMP22 是核基质蛋白家族的特殊成员,在膀胱恶性肿瘤组织中含量极高,约为正常组织的 70 倍,广泛分布于尿路移行上皮细胞中。其高表达特性使其成为膀胱肿瘤的重要指示器,为膀胱癌诊断提供关键线索。

(三)BLCA - 4(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 4)

BLCA - 4 在膀胱癌相关恶性肿瘤组织中阳性率极高,而在正常人膀胱尿路上皮组织中却毫无踪迹。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尿液检测中筛查和诊断早期膀胱恶性肿瘤的尖兵,为膀胱癌早诊立下汗马功劳。

(四)miRNA(微小 RNA)

miRNA 与膀胱癌的发生紧密相关,不同类型的 miRNA 在膀胱癌不同阶段发挥着独特作用。例如,miRNA - 99a、miRNA - 100、miRNA - 101 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高表达,而 miRNA - 21、mi

(五)survivin(生存素)和 Caspase - 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在膀胱癌患者体内,survivin 的过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进程密切相关。而 Caspase - 3 作为一种凋亡因子,正常情况下参与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但 survivin 的过表达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抑制 Caspase - 3 的正常功能,打破人体正常的细胞凋亡平衡,进而促使肿瘤细胞持续增殖、转移。因此,检测膀胱癌组织中 survivin 和 Caspase - 3 的表达水平,就如同使用一把精准的评估尺,能够有效判断膀胱癌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


垂体瘤标志物

(一)Ki - 67 抗原

Ki - 67 抗原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常常呈现高表达状态,其表达程度与垂体腺瘤的生长速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临床医生通过检测 Ki - 67 的表达范围,能够直观地了解垂体腺瘤的生长活跃程度,这对于制定个性化的垂体腺瘤治疗计划具有关键指导意义,目前已被广泛推荐作为垂体瘤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

(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

研究发现,垂体腺瘤患者体内会出现 TERT 启动子的突变和甲基化改变现象。其中,TERT 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变化尤为关键,它极有可能成为预测垂体腺瘤病情进展以及复发风险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通过对 TERT 启动子相关指标的监测,医生能够提前预判患者的病情走向,为及时调整治疗策略、预防肿瘤复发争取宝贵时间 。

(三)MCM7(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家族)

MCM7 的过表达与垂体腺瘤的早期进展和复发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相较于 Ki - 67,MCM7 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临床预后的标志物,蕴含着更为丰富且可靠的信息。它就像一面多面镜,能够从多个维度反映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为临床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提供更全面、精准的依据,助力制定更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 。


黑色素瘤标志物

(一)S100B

S100B 是目前在恶性黑色素瘤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标志分子,特别是在转移性黑色素瘤的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S100B 水平的升高与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情况密切相关,一旦血清中 S100B 水平显著升高,往往强烈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因此,它如同一个精准的风向标,为医生和患者及时了解病情发展、评估治疗效果提供了关键参考 。

(二)MIA(黑色素瘤活性抑制蛋白)

MIA 最初是在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 HTZ - 19 中分离得到的一种自分泌性肿瘤生长抑制因子。它具有独特的表达特性,在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呈现高表达,而在角化细胞以及非黑色素来源的皮肤肿瘤中则大多不表达。基于这一特性,MIA 成为鉴别黑色素瘤与其他皮肤肿瘤的有力工具,如同鉴别针一般,帮助医生准确识别黑色素瘤,为后续的精准治疗奠定基础 。


骨肉瘤标志物

ALP(碱性磷酸酶)

ALP 属于金属酶家族成员之一,在骨肉瘤的诊断以及预后预测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当人体发生骨肉瘤时,体内的 ALP 水平常常会出现明显变化。通过检测血清中 ALP 的含量,医生能够获取有关骨肉瘤病情的重要信息,其作用就如同信号灯一般,为骨肉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直观且重要的参考依据 。

声明:本站内容除标明“原创”、“独家整理”外,均来自于网络公开信息收集,仅供学习使用,本站少数附件需自愿赞助后才可下载,该费用并不是直接用于购买附件,而是作为公益赞助自愿支持本站服务器及网站运维,请您知晓。如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vip@health.net.cn告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撤销文章并表达歉意,期待我们共同促进医学行业信息交流和发展,感谢您的支持。 立刻扫码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