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构建完善、多层次、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生保障的核心议题。近年来,在顶层设计、财政投入与社会力量的协同驱动下,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正在从“保基本”向“优质量”的战略阶段迈进。
一、基础设施与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十四五”期间,中国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更值得关注的是,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提升至65.7%,显示养老服务正更加聚焦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专业照护需求。
在支撑“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的方略上,基础服务网络持续夯实。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建成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500个、老年友好型社区2990个、老年助餐点8.6万个。其中,“每天有300多万老年人在老年就餐点就餐”这一事实,生动体现了社区服务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政策创新推动服务普惠化
2024年,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全体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标志着养老服务补贴实现从“特惠”向“普惠”、从“补供方”向“补需方”的重大转变。
该项目采用消费券形式,设有长期入住机构、短期托养、日间照护和居家上门四类服务,赋予老年人更多选择权。试点工作于2024年7月在山东等3个省、沈阳等4个市启动,中央财政已下达首批补助资金11.6亿元。截至2024年10月8日,试点地区已领取消费券36.51万张,使用24.32万次,核销金额1.82亿元,显示出政策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有效激活消费的积极成效。
三、标准建设护航服务质量提升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养老机构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指南》国家标准,明确了服务保障、内容与流程等要求,为提升失智症照护服务的规范化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监管层面,民政部门建立了配套监管机制。试点地区已有8600多家养老机构签订诚信承诺书,申请参与补贴项目。通过线上线下不定期检查抽查,严防虚假服务、以次充好等行为,确保服务“物有所值”。这种“鼓励参与”与“严格监管”并重的模式,为养老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顶层设计描绘清晰发展蓝图
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社区嵌入式养老、互助性养老、医养康养、银发经济和智慧养老等领域,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模式并存的发展格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两步走”战略:到2029年基本建成养老服务网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实现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适配,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一长期蓝图为未来十余年的养老服务工作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五、迎接挑战,迈向成熟定型体系
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短缺、医养结合机制待深化、智慧养老技术普及等挑战。对此,国家正在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多渠道积极推动解决。
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持续扩大普惠性服务供给的同时,将政策重心进一步向提升质量、强化监管、培养人才倾斜。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通过科技赋能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弘扬孝亲文化发展互助性养老,最终构建起覆盖全民、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
展望未来,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和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必将更加成熟定型,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有尊严、安详和幸福的晚年。
(本文综合自民政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等官方发布信息整理)